11日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内,无数观众的喝彩声汇成巨大的声浪,支撑着一位年届50的老剑客战斗下去。栾菊杰尽了全力,无奈她面前的匈牙利姑娘艾达·穆罕默德是那样年轻。
栾菊杰败下阵来,她的脸上微笑依旧,一如她24年前在洛杉矶为中国拿下首枚奥运击剑金牌后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栾菊杰是为加拿大而战。
上世纪8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栾菊杰本已告别剑坛,但她终于抵挡不住回祖国参加奥运会的诱惑而毅然出山。比赛首轮,栾菊杰战胜对手后亮出写有“祖国好”的横幅,她的心依然属于中国。
早在1978年,《新体育》杂志上一篇题为《扬眉剑出鞘》的文章,让栾菊杰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她带伤作战的故事,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丈夫顾大进在台下等着栾菊杰,他们并肩坐下。栾菊杰给了丈夫一个微笑,这是对他支持自己的回报。奥运会结束后,栾菊杰准备用一周时间回家乡南京看望亲友,然后回加拿大备战加拿大击剑大师赛,她的长远计划是在上海办一所击剑学校。
加拿大击剑协会技术主管丹尼克·诺沃塞尔斯基永远忘不了几天前那次奇妙的经历,当他想参观一下北京的市容时,自然而然地找来栾菊杰当导游。
“我和栾菊杰走在街上,时不时有人盯着我们看。”诺沃塞尔斯基说,“后来终于有个志愿者鼓起勇气走上来,问道:‘你是不是栾菊杰?’我知道在这里人人都认识姚明和刘翔,没想到栾菊杰走在街上也会被人认出来,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中国上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
为了参加北京奥运会,栾菊杰从去年开始恢复了击剑训练,她的丈夫顾大进和三个孩子为了她的梦想,也作出了不少牺牲。栾菊杰的备战训练全靠自费,她甚至和全家人一起到欧洲住了两个月,因为在那里能够找到更好的训练设施和更强的训练对手。
栾菊杰说,为了积攒参加奥运会所需的大奖赛积分,她在过去一年里曾一次次战胜那些年轻得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对手。奥运会前栾菊杰的世界排名是第44位,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她依然是当年那位闻名遐迩的“东方第一剑”。
“因为栾菊杰不是国家队成员,她必须比别人经受更多考验才能获得奥运参赛资格。”诺沃塞尔斯基说。
7月14日是栾菊杰的50岁生日,她特地选择那一天从故乡南京飞往北京,参加自己的第四次奥运会。栾菊杰说,那张机票是她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我必须感谢我的丈夫,还有我的三个孩子。”栾菊杰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的家庭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过去的20年里,无论在哪里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没给中国人丢脸,我的家人也会为我感到骄傲。”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