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于涧西七里河的“三人倒立俑”。 |
|
我国古代射箭比赛。 | |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而完善,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是其最高品级的体现。
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跳跃、攀登、投掷、射箭等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传给下一代,这正是人类体育活动的萌芽。而这些“萌芽”有的是在河洛地区破土的,其中的射箭、赛马、蹴鞠(足球)、武术等运动项目,更是直接发轫于洛阳。
奥运开幕,举世惊叹。历史长河,一幅长卷。
但在这美轮美奂的画面上,展示的历史文化元素多,展示的体育元素少。其实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中,体育文化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譬如,我们到洛阳博物馆看唐三彩,可以看到拉弓射箭的力士俑,还可以看到汉画像砖上奔跑、投掷的人物造型,这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体育剪影。
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的“三人倒立俑”,既是杂技俑,又是体育竞赛俑。说来有趣:古代体育运动的起步项目竟然是“倒立”。
1975年《考古》杂志第2期,刊登了洛阳博物馆提供的《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这份在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简报,却引起了全国史学界、体育界、艺术界的重视。
这座东汉墓里到底出土了啥宝贝?原来是一件“三人倒立俑”。
“三人倒立俑”的造型是:三人倒立于圆缸之上,其中二人手按缸沿作倒立状,身体对称,叠成一个支架,并用脚支撑住上面的一位倒立者。
这个被凝固的空中姿态,既惊险又灵巧,整体形象健美而从容,向我们传达了古代体育竞技的信息。
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已提倡丧事节俭,反对陪葬明器奢侈化,所以各级官府都在限制俑人的制作,故而留下来的陪葬俑很少,这更显得七里河出土的这组俑的可贵。当时莅洛的专家纷纷赞叹,体育学者更是欣喜莫名:因为之前还没有出土过如此生动的体育俑,洛阳出土的这组倒立俑,形象地展现了古人的体能竞技。
可在汉代,“体育”一词还没出现,这个词是舶来品,1762年卢梭出版《爱弥尔》,首先使用“体育”一词。至19世纪,西方开始普遍使用这个词。
实际上体育活动和历史一样古老,而且愈是古代体育,就愈接近体育真谛。譬如前面提到的“倒立”,东汉称“倒植”,东晋称“逆行”,唐代称“掷倒”,宋代叫“倒立”,明清时称“竖蜻蜓”。到了近代,洛阳人干脆称其为“拿大顶”。
龙门、关林、民俗博物馆等处,刻有“倒立”人像的石雕、砖雕、木雕有很多,体育专家分析:倒立形态颇似蜻蜓点水。从技术结构上讲:倒立时身体重心须有支点,腿部或向上伸直或向两侧弯曲,都需要找到平衡点,都需要两臂的有力支撑。而七里河出土的“三人倒立俑”,三人都运用分腿来帮助控制身体平衡,说明古人已掌握身体重心的移位和支撑点之间的平衡,其中的体育元素已经很多了。
体育专家指出:古代体育正是从倒立开始,启动了体育运动的自觉程序。“倒立”功法也在寺院盛行,尤其是少林僧人,把倒立视为习武的基本功。
由此看来,早期人类代代相传的跳跃、投掷、攀越,不过是为了狩猎和生存。而“倒立”显然不是为了生产的需要,而是为了自娱、表演和健身——在现代体育领域,竞技体操中的吊环、跳马、鞍马,自由体操、平衡木、跳台跳水等比赛动作,都融入了倒立元素。所以专家指出:从古人“没事找事”练倒立的那刻起,古代体育已经开始起步了!
周公营造洛邑,还制定了礼乐。其中的“射礼”,演变为今天的射箭运动项目。而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射箭奖杯,诞生于北魏都城洛阳华林苑。
1959年,在偃师翟镇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距今约3800年~3500年。1960年考古学家来到这里,在遗址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最后认定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邑。
遗址所在地是二里头村。自这里被确定为夏都遗址后,可出了大名!被写进了教科书,称“二里头文化”。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应届毕业生杜金鹏,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但他一上班就被派到二里头考古,一住就是14年!我曾多次采访他,一次聊到二里头宗庙建筑遗址,他说那其实是夏代的一个重要教育场所,被称为“庙堂大学”。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礼、乐、射、御。
礼、乐、射、御四门课程,其中两门竟然是体育!
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后来发展为马术)。到了后来,四门功课又加进两门“书”和“术”,合称“六艺”。当时的贵族男子,必须学习这六门功课。杜金鹏介绍说:在如今首阳山电厂附近,1983年又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这是商王朝的一个都邑,称“商都西亳”,遗址上设有右学、左学,教学内容包括射、御等体育项目。古文献记载的“序”和“庠”,不但代表学校,还代表射箭之地。所以《礼记·王制》上才有“序者,射也”这句话。
我市著名考古专家徐金星先生说:到了周代,射箭升华为射礼。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形成以礼、乐、射、御、书、术六艺为主的教育体系。
当时规定:男子15岁习射,而后参加每年举行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饮酒、奏乐,履行繁杂礼仪,这就是射礼。春秋战国时期,射箭运动大普及,连孔子这样的大师也很热衷。
历史上最纯粹的一次射箭比赛,发生在洛阳华林园。《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传》记载:孝武帝在洛阳华林园举行射箭比赛,事先将一个能容二升酒的银杯悬于百步之外,由19名参赛者抓阄分出先后,然后竞射,射中者得此杯。结果,濮阳王元顺获此奖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射箭比赛,竟然还设置了奖杯。
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当女皇,搞“武举制”选拔军事人才,总共9项测试科目,射箭就占了5项。计有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等。当时,洛阳妇女仗着当今皇上是女子,广泛参与了体育活动,有的妇女射箭,可达百发百中。杜甫《哀江头》诗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正是对当时妇女们射箭技艺的描绘。
先秦贵族非常重视射箭,哪家生了男孩子,要在门上挂一张弓,用六支箭向天地四方各射一支,期望他长大后用弓箭征服四方。宴会上也要进行射礼,天子、诸侯、大夫各有不同的射礼仪式。到了春秋末年,贵族腐化堕落,许多人拉不开弓,不能举行射礼了,就把射箭改成投壶。
所谓投壶,是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到酒壶中,这样用不着费劲拉弓。秦汉以后废除射礼,投壶变成娱乐方式。曹魏和西晋均在洛阳建都,更加流行投壶。
有人批评投壶是“女性式的娱乐”,把一项高强度的体育竞赛降格为娱乐活动了。其实不必这样谴责,投壶也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练准头,找角度,还要运用目力和臂力,算是民俗体育项目吧。
射箭比赛进入奥运会,是在第2、第3、第4、第7届奥运会上,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竞赛规则,第7届奥运会后被取消。直到1931年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出台了比赛规则,才于1972年被列入奥林匹克比赛大纲,1988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洛阳是“御学”的发祥地——“天子驾六”背后应该还有一位超级驭手,古代的“御”,演变为今天的赛车和马术运动项目。
东周王城广场北侧,有“天子驾六”雕塑:6匹马跳跃奔腾,造型夸张,富有动感。但这种造型,与“天子驾六”形制不符,曾被我市几位学者撰文批评为“野马”。专家指出:“天子驾六”所用“御马”,气质高贵,步履从容,拉车平稳。
但作者让天子和驭手缺席,却是一个巧妙的构思,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里暂且放下天子不讲,单说那位驭手,必是当时全国挑出来的驾车高手,要不他也当不了天子的“司机”。
先秦时期的马车,先有单辕,后有双辕;先有单马,后有双马。后来,又有了四马拉的车,有了六马拉的天子驾六。
学员学习驾车,要设置路障,跟如今学驾汽车差不多。车辆运行时,不能碰撞路阻。熟练以后要进行测试,凡能平稳、安全、迅速通过者,才算合格。周礼甚至规定男子娶妻,也要亲自驾车去接新娘。
古人对“御”的重视,从孔子身上可见一斑。《论语·子罕》载有人称赞他说“大哉孔子”,他听后谦虚地说:“我有什么特长呢?最擅长的不过是驾车而已!”
但驾车需要一定的技术,既要灵敏机智,又要有臂腕力量,才能使六辔在握,得心应手。《韩非子》记载: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一年,自以为把本领都学到了,便选了上好的马和车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比了两次都输了。
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已有赛车活动。齐国大将田忌与齐王赛马,三场比赛下来,田忌“三打两胜”,赢千金。
这说明当时不但有了赛马活动,还有了比赛规则。比赛方案和比赛技巧运用得也很好,比赛奖金能够当场兑现,这已是很严肃的赛事了。魏晋时期,洛阳有专门的马市,马市上还有赛马场。清末以来洛阳的马市,是在城东门向左三里之处。马市旁边,设有一块方圆半里的跑马场,专门给买卖人试跑骡马。洛阳老城至今尚有饮马街、马市街胡同。
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已经有了马车比赛。而现代马术运动兴起较晚: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了一个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术俱乐部;1953年举办了首次世界场地障碍马术锦标赛;1900年马术比赛首次进入奥运会,只设障碍赛一个项目;1912年,马术比赛扩大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本届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体育竞技源远流长,各种项目皆有来历。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