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蕴才今年76岁,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数十年,从事导弹卫星测控工作,亲身经历了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1986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等大事。1992年,他作为29名评审委员之一,参加了中国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论证评审工作。
刘蕴才曾任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担任过《中国航天》等技术刊物的编委、主编。他主编了《导弹卫星测控总体设计》、《导弹卫星测控系统工程》等20余卷科技专著,荣获委(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勋章”。
“可惜,可惜啊!我一直对朋友们说,钱老肯定能活过100岁,成为国内长寿科学家的典型。谁知他巨星陨落,怎不让人心痛!”昨日,在洛阳某干休所居住的中国导弹、火箭测控专家刘蕴才老人,提起他的偶像、老领导钱学森去世的事儿,连连叹息。
由于长期参与机密的火箭、导弹测控技术的研究工作,刘蕴才六次和钱学森见面,都是在出席小范围的技术研讨会时,得以近距离接触钱老,亲耳聆听他的教诲。
钱老印象:严谨、谦和,说话笑眯眯
1968年11月,在国防科委招待所——远望楼会议室,刘蕴才和同事们正在开导弹测控专业会议,身为中国导弹、火箭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钱学森走进会议室。
身穿蓝色中山装的钱学森一迈入会场,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钱老笑眯眯地和前排领导一一握手,并挥手向大家致意,听取各个技术部门的汇报,一边听,一边用钢笔认真记录。听完汇报,他笑着说:“大家考虑的问题都很周到。我们的方案要做得更系统,我提出几个要点,大家说是不是有道理?”
刘蕴才深情地说,作为新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创始人,钱学森在技术人员心目中是偶像级大师,科技青年崇拜他,比现在的歌迷们崇拜刘德华更甚。但钱老毫无架子,他有个习惯,一说话就笑眯眯的,两眼常常眯成一条缝,看着可亲切了;谈起技术问题,他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总是干脆利落、出口成章,从来不念稿子,对听众有着巨大的感染力。“真没想到,钱老的知识面那么宽。当天他对导弹测控技术提出的几点意见,个个中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刘蕴才说。
“一根头发丝,都不能掉火箭里头!”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中央建议:重新启动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央不但采纳了钱老的建议,还根据钱老提出建议的时间,把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项目命名为“651工程”,钱老任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
1970年,钱学森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刘蕴才参加钱学森出席的会议机会更多。让刘蕴才印象最深刻的是,钱老非常重视细节。他在会议中多次强调:“无论搞火箭,还是发射卫星,都要强调质量。尤其是在制造火箭、导弹时,一根头发丝都不能掉里头!”
当时,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在人造卫星、火箭的测控设备方面,平均无故障时间只能达到3个半小时。钱学森对此提出批评:“平均无故障时间太短了,必须把这个搞上去。”钱老和大家一起从测控设备的选材、加工、检验几个方面努力研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平均无障碍时间就达到15个小时。
“认真完成技术任务,就是最大的政治!”
刘蕴才回忆说,“文革”时期,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人员热心钻研技术,成了“唯知识论”,被拉出去批判,甚至被打,已经影响到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
为了保护技术人员,钱学森在北京远望楼举行的会议中,巧妙地帮科技人员“解围”。他说:“你们认真完成人造卫星的技术任务,就是最大的政治!”
钱老的这句话,很快传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稳定了局势,技术人员钻研业务、认真搞科研的风气,比过去更浓了。
1976年,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准备迁址,联系了西安、郑州等几个城市,洛阳市领导得知后伸出橄榄枝,热情欢迎该所迁址洛阳。1977年,该所迁址洛阳,带来了河南省第一名中科院院士、时任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陈芳允。
带着氧气袋,奔赴戈壁滩看望测控人员
1977年,中国发射东风5号导弹时,洛阳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在新疆库尔勒导弹落点执行测控任务。落点位于茫茫戈壁滩,条件很艰苦,空气也很稀薄,连吃的水都要长途运来。
一天,正在执行任务的测控人员得到一个喜讯:钱学森来这里看望大家了!
钱老当时年纪已经很大,身体也不太好,随身带着氧气袋,说上几句话,就得吸氧。他就这样吸着氧,谈了一个多小时。他强调了三点:一是测控技术要着眼全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要重视计算机的作用,像数学界的“四色定理”,计算机都给攻克了,咱们不好好研究计算机,就要落后于时代了;三是建议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成立“再入研究所”,所谓“再入”,是指导弹、火箭进入真空后,重返空气环境下,出现的种种变化。
当之无愧的“航天之父”
记者感到不解:钱学森是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创始人,称其“中国火箭之父”实至名归,但很多媒体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是否合适?
刘蕴才解释说,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第一代火箭,钱学森都是技术总负责人,他在导弹、火箭方面的贡献,无人能比。钱学森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计划的建议人和技术总负责人,而中国载人飞船计划钱老虽没有参与,但哪个载人飞船,不是靠运载火箭升空的?从这个角度上说,称钱老为“中国航天之父”,实至名归。
“钱老严谨细致的治学作风,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是我们这些后辈的榜样。对于中国的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因为钱老健步在前,他始终目光如炬地关注着我们、监督着我们!”刘蕴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