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视 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气候变暖呼唤
低碳生活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气候变暖呼唤
低碳生活
(资料图片)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背后,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抢占低碳经济控制权的一场博弈。全球变暖,碳减排已成为挽救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出路,而碳减排的过程将产生无限商机。有识之士早就断言,近年来不时洗刷着人们大脑、网络点击率极高的热门词语——“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上第四次技术革命。

  1

  气候变化

  关系每个人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的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是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需要。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吸引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目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得比以前快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了,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猛烈了……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适。济南市环保局科技标准处处长孟克非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产生的后果并不只是体现在气温上升上,还有大雪、飓风等极端恶劣天气。”

  在芬兰航空公司的一张中国上海至丹麦哥本哈根的机票上印有这样的碳排放信息:上海浦东——芬兰赫尔辛基7380公里,780公斤;赫尔辛基——哥本哈根893公里,133公斤。这意味着乘客的这次旅行将向大自然排放913公斤碳。

  “除了乘飞机旅行外,开车、用电、吃肉、吸烟、装修等都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碳排放。”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孙立说,正是人类工业及日常活动用能增加,使固化在地面上或地底下的煤炭、石油等资源被大量开发,排放出大量碳物质,而森林又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自然循环失衡。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

  2

  生活陋习害人害己

  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业内专家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然而曾几何时,不少人过着“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据一项“白领,你的名字叫环保杀手”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800人中有619人承认自己犯下了制造噪声、出行不离汽车、过度使用空调、爱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浪费纸张、点菜不注意分量、洗澡爱盆浴等危害环保的“七宗罪”。

  目前,许多网站上推出了碳排放计算器,人们可以计算自己生活中的碳排放。据测算,1个城市居民如果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汽车上下班,1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1年就能达到2600吨左右。

  “当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如此多的碳的时候,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济南环保志愿者崔荣荣说,“自那之后,我就觉得该为地球,也是为自己做点什么。”

  业内专家认为,其实做到日常生活节能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改掉一些生活陋习就能为减排作出不小的贡献。据介绍,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减少家庭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外,使用节能灯、少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打印纸双面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推广素食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3

  “低碳生活”大有作为

  除了自觉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环境。如多植树能起到碳减排的效果。目前,一些组织正在推广个人“碳交易”,即可以通过自愿认购植物来弥补个人过多的碳排放,由专门的公司来替这些人种植树木。

  做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社会将来的主力,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让人欣喜。“最后一个离开房间时,要随手关灯和关闭电源;换掉的鱼缸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是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六年级四班学生普遍具有的节约意识。

  专家认为,“低碳生活”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只是在保证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高效低碳的道路。

  低碳生活最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碳减排,不仅温室气体会减少,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也会随之减少,届时气候环境将使人们受益。

  4

  “低碳一族”在行动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尽着一己之力。

  每天临睡前,王亮都会完成他的“必修功课”——登录一家网站,用网站上的一个特殊计算器加加减减,并记录下一些让人看了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的文字:“洗热水澡,耗碳0.42kg;用笔记本电脑4小时,耗碳0.052kg;开车2公里,耗碳0.44kg;丢1公斤垃圾,耗碳2.06kg;看电视1小时,耗碳0.096kg;听音响1小时,耗碳0.034kg;买1件T恤,耗碳4kg;熨衣服,耗碳0.02kg。”

  原来,王亮是在写他的碳排放日志,也可以叫“碳足迹”日志。“碳足迹”这个概念来源于英国,用来测量团体或个人每日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王亮坚持记录“碳足迹”,已经有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他还严格执行自己制订的“减碳计划”——尽量乘地铁上下班、爬楼梯上下楼、减少买衣服的次数、随时切断电器的电源、不用洗衣机甩干而是自然晾干衣服、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用环保购物袋、发电子贺卡……

  如今,像王亮这样为节能减碳而身体力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人越来越多。

  眼下,在网络上关于“低碳生活”的讨论最为热闹。网友们不仅分享“低碳”信息,交流“减碳”经验,也会举办如“旧物交换”、“绿色骑行”等活动,将“低碳生活”的理念付诸行动。在北京举办的校园环保大赛中,“低碳生活”成为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学子们为“节能减碳”出谋划策。此外,“低碳住宅”、“低碳汽车”、“低碳服饰”等产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经过一年努力,王亮的碳排量已经从原来的每天16千克降至7千克左右。“这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王亮说,“你会发现,‘低碳’并不是一个标签,也不是环保人士的专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是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一旦投入进去,你就无法停止脚步。”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批人,追求的不再是名牌奢侈品,而是过一种自然简单的日子。他们是曾经的“乐活族”或“绿领”,但现在,你可以称他们为“低碳一族”了。

  广告公司部门经理马晓倩在日常生活中,吃天然食品、穿棉质服装、乘地铁上下班。最近,她还开始热衷于DIY一些包包和衣服。她经常拎的购物袋,就是自己用旧衣服做的。“在我看来,商场里卖的环保产品材质天然,可以循环利用。可是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是需要耗费资源、能源,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如果自己动手制作,不仅真正环保,更是属于你自己的‘独家品牌’。只要发挥创意,时尚与环保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时尚生活环保着过。”

  有时候,马晓倩的“低碳生活”理念也会遭遇误解。不少同事都换过两辆车了,月薪过万的她却一直没有买私家车,同事都笑她是“守财奴”;请朋友吃饭,她坚持只点能够吃完的分量,绝对不允许浪费,老公事后抱怨她这样“很没面子”。但马晓倩依然我行我素,“我‘不差钱’,只是习惯了环保的生活方式”。

  可是一到周末,马晓倩经常去郊区植树,价格不菲的植树费,一下子让同事们对她的抠门印象大为改观。“这么做是为了抵消自己经常坐飞机所产生的碳排量,这种做法正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碳中和’”。马晓倩解释说。所谓“碳中和”,指的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去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得补偿多少。

  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陈静思就选择了力所能及的方式节能减碳。上个星期,她参与了一个名为“互联网森林”的公益活动,在网上回答了包括“您的笔记本电脑是否可以以待机取代屏保”、“今天是否可以手洗一次衣物”、“您是否能选择购买应季的蔬菜和水果”等10个问题,回答完“是”后,网上显示“您总共减排二氧化碳2406.1克,相当于种植了0.13148棵树”。

  “在网上作出承诺,我也会在生活中积极完成目标,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减碳作贡献。我会不断发动同学们来参与这个活动。”陈静思说,“以前同学们在网上碰到,都会问:‘今天你偷菜了吗?’而现在大家问的是:‘今天你减碳了吗?’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减碳数量有限,但我们这么多中国人加起来,就是大数字、大贡献。”

  (据《中国青年报》)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