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牡丹文化节前,我市将新增1300余块公厕导引牌,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找公厕“导航”。(见本报昨日A10版报道)
出门在外,吃喝拉撒的小事也会变成大事。公厕导引牌“上岗”,是实事,是好事。
关于导引牌,笔者想起一件事情。前不久,笔者去派出所取二代身份证,被告知证件已被送至社区。社区在哪儿?只知道离家不远。在几个巷口分别问了几个路人,拐了不少弯,笔者才在一条小巷的深处找到社区的办公地点。
不论是社区、办事处,还是派出所、行政服务大厅,都跟市民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让大家方便、快捷地找到这些地方,很有必要。
其实,只需在办公地点附近的路旁、墙上设置几块小小的导引牌,居民遍寻不着、“过其门而不知”的烦恼便会消失。这件事,想来应该不算麻烦,花费也不会太多,但能为不少来办事的人节省大量成本,能赢得人心。
设一块牌子,说明真为大家操心了,确实怕大家麻烦了,便民、为民的意识根植于心了。
为什么父母的恩情总能触动我们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因为他们总把关于我们的事情想得那么细,总把我们想得那么“笨”,怕我们费劲儿,怕我们为难。
那些常为市民办“家事”的单位,是不是该从此得到些启示?
设一块导引牌,动力在哪里?对景区、商铺、饭店来说,动力是经济利益;对社区、行政服务大厅来说,动力是为民、便民的意识。这种意识缺了,牌子设起来的难度就大了。
其实,就笔者了解,关于类似的便民指示牌、导引牌,是有外地的经验可借鉴的。有的地方就在便民服务单位集中的地方设置巨型的集约式指示牌,类似公交站牌的样式:除了告诉你去附近的单位怎么走,还有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