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养老问题屡被提及,其中,嵌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养老制度的改革与设计由于涉及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也被人们所关注。
早在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明确规定了在社会统筹基础上引入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做法,现行养老保险模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它被称为“统账结合”,即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
这一轮对于养老问题的大讨论是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在一起的。
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原因之一在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养老问题的大讨论。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直接影响了养老金的筹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直接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这“一减一增”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来养老金缺口的担忧,对各种应对方案的建议与争论也随之而来,“延迟退休”“生育政策调整”“双轨制”“以房养老”等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欣喜地发现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具体回应,《决定》中说,“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大家关注了用于养老的“钱”的问题以及促进“人口均衡”应对老龄化的人口问题,对于“谁来养老”“在哪里养老”的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笔者看来,就中国目前的社会家庭结构而言,大多数所谓“中产阶层”的家庭似乎并不担心养老的资金问题,他们担心的是,我虽然有钱养老,但是“谁来照顾我”“他或她在哪里照顾我”等问题,对于收入低的中下层居民来讲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培养一支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量,与养老资金的筹措相比可能更加困难,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