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那片红蜀黍又红了,饱满的穗子沉甸甸地垂下来,在阳光下红得发亮。我掏出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想让腿脚不便的婆婆看看。
婆婆爱种红蜀黍,每年种秋庄稼时,她总要在地头种一片。初到婆婆家,我很不解,问婆婆为啥要种红蜀黍?婆婆笑着说:“用处大着呢!”
我好奇地上网查了查,原来红蜀黍也叫高粱,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制糖、制酒。不过,婆婆不用它们做这些。每年刚入冬,婆婆就将早已晾晒好的红蜀黍摊在太阳地儿,用方锨把红蜀黍籽刮下来,收好。掉光了籽的红蜀黍杆儿,在婆婆的巧手下摇身一变就成了锅拍子、扫帚、刷子和孩子们喜欢的蝈蝈笼子。
我对婆婆扎锅拍子的印象尤为深刻。婆婆戴着老花镜,挑选粗细均匀、尺寸差别不大的蜀黍杆排在一起,然后用一根粗硬的铁丝将它们穿起来固定好,再用纫上粗棉线的大针,把红蜀黍杆儿一根挨一根严丝合缝地穿起来,紧线后打个结,把这个半成品修成圆形,一个锅拍子就完工了。婆婆做的锅拍子很好用,蒸馍包饺子擀面条都用得上。街坊邻居上门求取,婆婆总是大方地送给人家。我有时候心疼婆婆,埋怨她:“妈,您扎这些东西费恁大劲儿,就这么送人啦?”婆婆笑着说:“乡里乡亲相互照应,不费啥事。”
这些年,我似乎理解了婆婆对红蜀黍的偏爱。那一片火红的红蜀黍里,有婆婆对生活的热爱,更有着浓浓的乡情。
(作者系涧西区尤东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