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眼下,各类团购套餐在互联网平台上应有尽有。优惠的价格、眼花缭乱的介绍让人忍不住频频下单,可如果下单后发现还有更低的价格、下单消费后遇到承诺的服务打折,您会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如何避免遇到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1 228元的团购套餐,还没吃完发现直播间“立减50元”
上周末,市民尹女士和家人一起到涧西区滨河路旁的一家饭店吃饭。“出发之前,我在某团购平台下单了一个228元的套餐,还打电话预约了座位,套餐包含四菜一汤和一小锅米饭。”尹女士说。
到店之后,店家核销了尹女士的套餐券码,很快便上齐了所有菜品。一家人正开心地边吃边聊,尹女士突然发现,一名工作人员在店里开起了直播,“她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菜品,还有我们点的套餐”。出于好奇,尹女士打开手机进入这家饭店的直播间,发现主播刚好在推销自己团购的228元套餐,可让她惊讶的是,当时的售价仅为178元,并且当场下单就能使用,不需要预约。
饭还没吃完,直播间的售价就“立减50元”,这让尹女士觉得有点儿亏。于是,她找到该饭店负责人进行询问。经过沟通,店方将此前核销的券码进行恢复并作退款处理,228元返回尹女士的账户。之后,尹女士进入直播间以178元的价格重新购买团购套餐,店方进行了核销。
2 消费前查团购价,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
如今,随着团购消费种类的不断增加,消费前打开各类团购App查看有无优惠价格,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
近日的一天中午,在位于洛龙区宝龙城市广场3楼美食街区的一家烧烤店里,市民李女士正和朋友一起吃饭。下单之前,她对比了店内优惠活动和某短视频平台的团购活动,然后选择在某短视频平台下单。“平时这一顿饭要花200多元,团购之后只需要170多元。”套餐的菜品上齐后,李女士发现,分量和质量与之前在店内单点时一样,她认为比较划算。
无独有偶,市民张女士也热衷于团购消费。8月底,她在某平台团购了一个包含游玩和住宿的大型游乐王国套票,价格也比较划算。当她打电话预约房间时,对方却称周末入住需要加价500元。“我又进入团购页面查看,这才发现注意须知上标明这是非假日和周末团购套餐。”张女士说,孩子平时要上学根本无法消费,最后她只好退掉了这份团购套餐。
对于团购消费,也有一些市民持谨慎态度。前段时间,市民郭先生发现自己经常洗车的店铺推出了团购活动,便购买了一份19.9元的汽车美容套餐。郭先生说,购买页面介绍该套餐实际价格为99元,包含洗车、养护、检测等多项服务,可是到店使用的时候,不仅清洗的效果与平时相比大打折扣,店家承诺的其他服务项目也以人手不够为由,建议他改天再来。“后来,我再也没去过这家店。”郭先生告诉记者。
3 看细节、问规则、多比价,专业人员的提醒全是“干货”
各大网络平台推出的优惠促销力度虽然很大,但是下单千千万,维权最关键。针对团购套餐消费,市市场监管局12315指挥中心的专业人员提醒以下三点。
第一,消费者要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平台进行消费,提前了解平台进驻商家的资质、信誉、服务质量等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时间安排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优惠套餐,避免冲动消费或者囤积太多数量的套餐。
第二,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一定要注意商品和服务的项目及使用规则。比如,要留意宣传页面中是否标有“过期退”“不约可退”等字样,避免没时间消费造成浪费;有没有“本产品不与店内其他优惠同享”“节假日不可使用”等信息,以免影响制订好的计划,对于商家没有注明的,也可以在消费前和商家进行确认。
具体来说,餐饮类团购套餐,可以留意菜品有无标注分量,是全天可用还是仅限午餐,餐具、配菜和小料是否需要另外加钱等;美发类团购套餐,可以留意有无美发师资质限制,比如美发总监、美发师、助理等,洗发用品是否需要额外收费;亲子类团购套餐,要注意是平日券还是周末券,是畅玩套餐还是指定游乐项目可用,免票儿童的身高限制,以及是否可以自带地板袜、零食、饮料和水等物品。
第三,不少商家推出团购套餐的平台不止一家,因此消费者下单之前可以多平台进行搜索,做到“货比三家”;查看评价时,可以先点击“差评”,查看并参考。到场消费时,注意留存相关凭证,如商家的宣传页面、确认短信等,如果出现商品以次充好、实物和图片不符、商家承诺服务无法兑现等问题,可以向网络平台官方客服反映,也可以拨打24小时热线12315进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