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2007年教育部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若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将有依据。(见1月4日《北京晨报》)
乍一听说大学生培养成本,有人会认为这是国家埋单的净支出。以前,某个大学生出了问题,人们往往会为之惋惜地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多少钱啊!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这项支出逐步开始转嫁到了家长头上,以至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牵动高层决策者的心,进而将它作为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予以重点破解。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教育收费,有些高不可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使家长们不堪重负,叫苦不迭。
大学生培养成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首先应该有一个前提,到底以什么作为标准,由谁来核算?哪些部门必须参与这项工作?作为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牵头,其公信力何在?又怎么能够超脱?
此前,教育为了回应教育产业化的质疑,多次强调在公共政策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同时提出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教育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建立一个体现政府办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当成为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基本前提与标准。
那么,国家与社会究竟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担?这是在制定成本之前必须回答清楚的,决不能再陷入将乱收费归咎于政府公共财力投入不足、而财政部则称投入已经到位且绰绰有余的扯皮、推诿之中,“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受折腾的还是广大家长。
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统一制定,是一项复杂而又科学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机制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既有章可循,合理有据,又体现公正公平,这样才能让公众信服,对学校才有约束力。如果朝令夕改,不合时宜,则适得其反。你定你的成本,我收我的费用,制度再多,也是枉费精力。制定标准,不应该由哪一家说了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等必须全程介入,对其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审核。
大学生培养成本应该是一本公众看得懂的“明白账”,而决不是一本“糊涂账”。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要将心比心,沉下心来,破解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的难题,让群众反映的“最困难的是升大学,考得起读不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永远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