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眠的熊也被“暖冬”闹得“失眠”了。 |
| “暖冬”催得迎春花提前开放。 |
|
气候持续变暖,“数九寒天”难见
刚迈入2007年,眼看“小寒”、“大寒”等节气都过去了,可是老天却丝毫没有要下雪的迹象。最近,气象部门预测: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依然偏高。久居外地的小李每到过年时,都会想起儿时的洛阳冬天那大雪纷飞的美丽景象,现在回到家乡,看不到曾经的雪景,打不了往日的雪仗,对冬天的美好记忆也渐渐消失,他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重温那段难忘的记忆。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城市华盛顿,本来在春天才盛开的樱花现在也提前开放,温暖的气候让当地人穿上了春装,冬天俨然已经成了过去式。
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2006年是我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和的一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0.0℃,比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与1998年持平,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据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夏秋季全国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偏高1℃和1.4℃,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其中,夏季全国平均气温是1997年以来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同期,为50年来罕见。
洛阳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俊杰告诉记者,近年来,洛阳市的天气变暖趋势比较明显,特别是2006年,每个月温度都比往年偏高一点,三月份和十月份尤为突出。张俊杰说,洛阳市的气象资料统计工作是在建国后开展的,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洛阳市天气变化情况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年伊始,一些欧美气象学专家提出警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双重作用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谈到气候变暖对洛阳的影响时,张俊杰说,就目前来讲,洛阳市这些年的气候是正常的,虽然有局部的气象灾害,但相比较而言,年景还是不错的。另外,气温的升高对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很大好处。张俊杰说,洛阳秋天有旅游文化节,要是气温太低,秋风瑟瑟,恐怕来洛阳游玩的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多了。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非常大。2006年岁末,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盘点了对公众影响最大的十个气候事件,这其中包括:2006年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和的一年;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我国;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横扫我国南方7省(区);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等。
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这种看法:去年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与长期的气候变暖有关。
对于重庆的伏旱,专家模拟了中国区域气候,得出的结论发现,在未来数十年间,重庆及其附近地方有异常增温、变暖的趋势,变暖、变干的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频繁地发生,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有专家预测,重庆2006年遭遇的伏旱可能不会再是百年一遇,而很可能是二三十年就发生一次。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测,但足以要求人们提高警惕。
据洛阳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秦向民介绍,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影响。气候变暖后,候鸟不迁徙或者推迟迁徙,它很容易被病毒、细菌感染导致生病。受影响较为突出的树木是杨木,其休眠时间变短,不利于生长。而且,暖冬之后容易滋生病虫害,使来年的农作物等受到影响。
2006年11月6日,为期12天的2006年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肯尼亚召开,与会代表就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讨论后表示,全球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更高的温度,还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千年文化古迹被淹没、冰地曲棍球与高山滑雪走向衰亡、太平洋岛国遭受“灭顶之灾”、冰川消失等都将成为可能。
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小组在2007年1月4日出版的英国科学周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他们通过对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提取的钻孔岩心进行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万五千年里,有三个时期的冬季季风很强,前两个时期在冰河纪,而后一个时期在公元700年~900年(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这个研究小组认为,最终造成盛唐衰败的是长达150年的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的气候因素,因为连年干旱造成谷物欠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这个结论也可以解释大约同一时期墨西哥玛雅文明的灭亡。
随后几天,“气候干旱导致唐朝灭亡”一说在网络媒体上迅速流传,记者仅在网络搜索工具百度上键入“气候干旱导致唐朝灭亡”就得到了2340项相关信息。中国气候学者随后指出,气候变化或突变可能会影响古文明发展,但这不是唯一原因。
专家认为,气候变化或突变影响古文明的发展,这是有可能的。综合分析历史学、考古学及古气候学证据,已证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先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可能对文明的衰落或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专家称,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气候突变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说气候突变是制约文明发展的唯一原因,从洪水到干旱的气候突变可能造成了中原以外地区许多古文化的衰落,但是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的诞生。
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这是导致唐朝等朝代灭亡的一个因素,不过,朝代更替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只是其中之一。
天气变暖,健康不容忽视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人经常出现嗓子干涩、疼痛等症状,有的并不是感冒,非常影响正常工作,询问医生后,医生说,空气太干了。
这些年人们对“暖冬”这个名词已经不再陌生,气象专家说,“暖冬”不是指冬季每天都温暖如春,而是一个气温平均值概念,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的平均值,如果低于这个平均值,就被称为“冷冬”。今年的冬季是否是“暖冬”,现在评判还不是时候。只有等今年2月末,整个冬天的气温平均值统计出来后才能下结论。
虽然如此,“这个冬天不太冷”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们在享受冬日暖阳的同时,似乎忘记了温暖的冬天也存在疾病隐患。
气象专家建议,“暖冬”并不说明不会出现强降温天气,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寒潮和大雪天气。人们需要加强防寒、保暖意识,不要被温暖的天气麻痹,以防止突然变冷不能适应,反倒容易患病。经常将衣服和被子在阳光下晒一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均可有效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的产生。
医生指出,气温偏高给很多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病菌侵袭,“暖冬”时呼吸系统受感染的人会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在公共场所吐痰、咳嗽等都可能传播病菌,再加上温度高适合病菌生存,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增加,易造成疾病传播。同时,“暖冬”也是部分肠道传染病、咽炎、甲肝等疾病的高发期。
所以,大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不给病菌以可乘之机,尽可能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室内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湿润,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的人更要注意增减衣物,及时保暖。
营养师建议:冬天不要盲目进补。天气暖和了,有些病人会停服药品,有的干脆用加强进补来增强体质,营养师认为这样对健康十分不利。冬季,人们进食肉类、辛辣类食物增多,蔬菜等纤维素摄入量减少,容易发生便秘;血液营养较差,容易导致皮肤皲裂。大家在进补时可以适当有所侧重,天气寒冷时,人们选择补品的配方往往偏重于热性,随着气候偏暖,人的体性也相对趋于“热性”,所以,原来的传统药方也要作相应调整,以防止“上火”,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和肾病患者更要谨慎。
营养师建议,身体虚弱、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人可以选择进补,但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人,就要多加注意,补品是不能完全替代药品的。□ 见习记者 茹韶华
(本版图片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