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 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白血病怎能挡山里娃的求学渴望
家庭寄养:让孤残儿童享受更多亲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1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家庭寄养:让孤残儿童享受更多亲情
被寄养的党建国在“妈妈”的帮助下学走路。

需要寄养的孤残儿童。

被寄养的孤残儿童享受到“父”爱。

  ■记者 李江涛 实习生 焦文达/文

  见习记者 李卫超/图

  昨日上午,在瀍河回族乡上窑村张富阳家里,他的两个“编外”孩子党国强和党建国正在玩。

  党国强下肢瘫痪,党建国患有脑瘫。2005年7月,这两个来自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正式入住张富阳家里。在1年半的时间里,他们的体质有了很大改善,也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中。

  “孩子们刚来时,坐不稳,不会说话,现在,国强都会背唐诗了。”张富阳的妻子郭玉卿指着国强自豪地说,这孩子特别聪明,记忆力强,很讨人喜欢,孩子们已成了家里的宝贝。

  面对陌生人,6岁的小国强一点儿也不拘束。他告诉我们,他曾动过3次手术,但都不成功,要不自己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他还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上学。

  家庭寄养,让130名孤残儿童重入家庭

  身有残疾又遭父母遗弃,这几乎是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共同的境遇。由于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享受父母的亲抚、拥抱,缺乏亲情滋养,福利院里的孩子大多性格孤僻、内向胆小,害怕并躲避社交活动。

  让孩子们走进家庭,这些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通过特定程序,将孤儿、弃婴送入他人家庭,重建家庭养育环境,促进寄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办法就是家庭寄养。

  “儿童进入家庭后会出现很神奇的变化,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认知及自信心方面都会得到很大发展。”市儿童福利院护理部主任郑宏东说,2003年底,我市启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计划以来,已有130名孤残儿童走进了普通家庭。从走访情况来看,比之以前,孩子们都有了明显变化。

  孩子们的到来给这些家庭增添了欢乐,拉近了邻里关系。“教孩子写字、说话,别有一番乐趣。”张富阳说,邻居们也经常来看望孩子们,家里热闹了不少。

  为保证被寄养孩子的生活条件,福利院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到这些家庭进行巡检,全面跟踪、检查,并全面检测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智发育情况。此外,寄养家庭中的“爸爸、妈妈”也要按时参加福利院组织的各项护理知识培训,同时记录孩子每天的生活、康复情况。

  资金不足,困扰家庭寄养工作开展

  目前,资金不足已成为困扰我市家庭寄养的最大难题。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副书记周建才说,目前,我市被寄养孤残儿童所需的资金,除了市财政按规定拨付以外,其余的主要依靠香港主流梦工场等慈善机构的捐赠。

  据悉,各地在推行家庭寄养时采取的都是政府、福利院联合出资的办法。政府部门目前给孤残儿童的寄养费用是按低保标准,即一个孩子一个月150元,此外,福利院每向社会“推出”一个孩子,还需要再补贴150元。由于补贴的这部分资金由福利机构自行筹措,具有不稳定性,这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展。

  推广寄养,让更多孤残儿童享受家庭关爱

  “推行家庭寄养是儿童福利机构今后转型的方向。”周建才说,家庭寄养不仅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福利机构的直接养育、护理孤残儿童的压力。今后,儿童福利机构将主要承担起对寄养家庭的监督、培训以及对社区中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市的家庭寄养工作主要在城乡接合部开展,今后,将会逐步扩大寄养区域。目前,市儿童福利院已在家庭寄养相对集中的涧西区谷水和瀍河回族区上窑开设了家庭寄养管理站,直接帮助寄养家庭解决教育、医疗、康复等问题,进行“网络化”管理。

  “目前,市儿童福利院还有80余名孤残儿童渴望被家庭寄养。”周建才说,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关心这项事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同时,他们也渴望和企业、个人合作,建立起家庭寄养基金,让更多孤残孩子回归“家庭”,让他们的童年拥有更多快乐。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