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宜兴紫砂壶的制作进入了顶峰时期,嘉庆时,文人学士又开始与陶工合作,将诗词、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融于一体,“借物寄情,依物言志”,出现了很多内涵深邃的具有文人气息的紫砂珍品。尤其是金石篆刻家陈鸿寿(字曼生)与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吴月亭等陶工合作制作的曼生壶最负盛名。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年前后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因其酷爱陶土、紫砂,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出多种造型简洁、俊逸古雅的壶形,并交于杨彭年等陶工烧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在紫砂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
由于曼生壶名气大,仿制从清代末期就已经开始,因此现今传世的曼生壶多为赝品。1977年,上海金山清代王坫山墓中出土一把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壶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这把曼生壶非常珍贵,为研究和鉴定曼生壶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常曼生壶的题记,都是刻写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字体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非常显眼,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等,都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曼生壶壶底中央大多钤盖陈鸿寿的闲章“阿曼陀室”,而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这是与其他宜兴紫砂壶不一样的。
著名画家唐云先生富收藏,精鉴定,喜欢古玩、碑帖、字画等,尤其痴迷紫砂壶,藏有曼生壶十余把,其数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称天下独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