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畔曲水流觞。(资料图片)
| |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
上巳节,是真正从洛阳起源的一个节日,是从周公的酒杯里泛出来的诗情,是从洛水流觞中泼出来的画意。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认为这个节日与王羲之有关,源于那次有名的兰亭修禊;源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位名士的曲水流觞。其实,如果没有周公的洛水流觞,哪会有东晋兰亭的曲水流觞,哪会有大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浪漫场景……
一
写上巳节之前,我到老城作了一项调查。结果,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节日;三四十岁的人,模模糊糊地记得三月三好像是个节日,具体的却说不清楚;上点儿岁数的人,知道三月三就是上巳节,并且知道这天要干两件事情。
这两件事情,都与吃有关。这第一件事,是早上起来要吃煮鸡蛋;第二件事,是中午要吃蒜面。
这一天煮鸡蛋,与往日有所不同。平日里煮鸡蛋,添半锅水,煮上几个鸡蛋也就罢了。可三月三煮鸡蛋,得往锅里放荠荠菜,而且要煮很多鸡蛋。老百姓认为,荠荠菜有药用价值,用它煮出来的鸡蛋,吃了可以祛病、解毒。偃师民谚中有“三月三吃鸡蛋”之说,又说吃了鸡蛋之后“蝎子不蜇,长虫(蛇)不咬,身上不长疙瘩枣”。很多人相信,在三月三日吃鸡蛋,毒虫非但不能近身,而且自己身上的毒气也没了,一年内不会生疮、长疙瘩。
三月三吃蒜面,也是为了祛病、解毒。蒜面就是用蒜汁拌面条,俗话说“蒜面蒜面,多多放蒜”,因为蒜有防毒、解毒的作用,和辣椒一样,从来不遭虫害,所以人们相信蒜有特别的功用。
洛阳乃是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着文化。可有人认为,上巳节好像没啥高雅文化活动,不就是吃吃鸡蛋、吃吃蒜面吗?其实,上巳节是有高雅活动的,而且这一高雅活动的发起人,是鼎鼎有名的周公。
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
什么活动呢?原来,周公依据殷人旧习,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祓禊活动,是指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最早是由女巫领着大家,来到郊外的水边,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以求吉祥。在举行祓禊仪式时,男女皆手持、身佩兰草,周身散发异香。男子彬彬有礼地来到女子面前,把采摘的花朵赠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女子则面含喜色地接受馈赠,并表示感谢。此等举止,真是顶顶优雅。兰草清新幽雅,古人用它象征爱情,类似今人用玫瑰表达爱意。
可是,周公并没有像女巫那样,只是让大家进行祓禊活动而已,而是开曲水流觞先河。他让大家找一处河道蜿蜒、河水清浅且流速缓慢的地方,觞中盛酒,顺着河沿放入河中,使之漂浮于水上。觞,是一种盛酒器,器形较大,能漂浮于水上。
那时,洛水北岸,绿草如茵,官员如蚁,十分热闹。河上漂浮着的酒觞,一起一伏,顺流而下,众人伸出手臂,随捞随饮,十分畅快,十分浪漫。周公举行这项活动的日子,是当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三日,所以魏晋以后,民间干脆就把上巳节定在三月三了。
现在我们知道,当年周公搞洛水流觞,是为了庆贺洛邑建成。而曲水流觞,后来成为上巳节的一个主要活动,这与洛阳、洛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以上是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
这一说法来自晋代尚书郎束皙,他是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发表这一观点的。当时在场的还有一名尚书郎,名叫挚虞,他不同意束皙的说法,所以就当着晋武帝的面,与束皙争论起来。挚虞说:上巳节不是因周公而起,也不是起源于周朝,而是源于汉章帝刘火旦执政时期。
晋武帝一听,说:那你说说看,如果你说得有道理,可以得到奖赏。挚虞说:汉章帝在洛阳坐江山的时候,平原人士徐肇的妻妾,于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这是个大新闻、大喜事,全村人都来贺喜。可是到了三月三,三个女婴全部夭亡了。一村人都觉得晦气,纷纷来到河边,洗身子,洗晦气,并在觞中盛酒,边流觞,边饮酒,以祛邪气。这一天是三月三,又逢上巳日,此后村里人年年于此日临水沐浴,形成习惯,并逐渐传播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巳节。
束皙听了,忙对晋武帝说:他说得不对!曲水流觞确实源自周公,而人们临水沐浴以洗晦气、驱邪祈福的风俗早在殷周时期就流行了,怎么是在汉章帝时期才出现的呢?
两个尚书郎,争论在庙堂。争论的结果是,挚虞得到了奖赏。史书中记载他得“金五十斤”,窃笑而去。而束皙却受到批评,被贬为阳城令。其实,晋武帝也太偏心了,无论上巳节是起源于周朝还是起源于汉朝,不都是起源于洛阳吗?就连你晋武帝,不也是以洛阳为国都吗?争啥争?罚啥罚?凭什么贬束皙的官呢?
更何况,这一争论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近两年有一种新观点认为,上巳节可能源自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参加祓禊活动的时候,都是男女同游,赠香草,表爱意,春日阡陌之上、清清河水之畔,正适宜男女交欢。有资料表明,不少地方此日确有妇女祈孕的习俗。譬如唐代,洛阳妇女到了这一天都往洛河跑,争着坐龙舟。坐不上的,也要用手摸摸龙舟,希冀感孕,生个龙子。
当时,洛河里的龙舟密密麻麻,都集中在天津桥两侧的水面上。那时的天津桥已经不是隋朝时的浮桥,而是石桥了,所以龙舟出没在风波中,来往于大桥下,妇女们则走下河堤,云集于桥下,等待龙舟近身,好去乘坐。
那些坐不上龙舟也摸不着龙舟的妇女,就用兰草或香草浸水沐浴。那时的龙门东山上,生长着无数的香草。于是,每年一到此时,香山寺外的半山坡上,到处是俯身拔草的女子,而男子则不远不近地观望着,欣赏她们的婀娜多姿和烂漫之态。香草柔软,清水洁净,这两样东西都有唤起情欲的作用。所以,妇人临水,洗去一冬的尘垢,企盼触水感孕,这与古人“近水祝殖”的信仰是一致的。
三
这样一来,上巳节就充满了浪漫气息。这一浪漫活动的主角,一是妇女,一是文人。文人的浪漫方式是“曲水流觞”。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
话说绍兴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兰渚山。早年越王勾践在兰渚山麓广植兰花,后人在此建亭,名曰兰亭。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天气晴和,王羲之和孙统、孙绰、谢安等42位名士,为了打发这个“修禊日”,相邀宴集于此。
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这次聚会,名士们现场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兰亭集序》。由于大家当时乘着酒兴,加上周围茂林修竹,潺潺流水,环境优美,所以文士们写出来的文章就很美,王羲之写出来的书法也很美,遂使此次聚会成为风流千古的佳话,传至今日。
妇女们庆祝节日的浪漫方式,当然还是到水边展示美丽的身姿。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他写的就是贵族妇女的浪漫——美丽的妇人,结伴来到水边沐浴。她们并不感到羞涩,露出肌理细腻的皮肤,展示骨肉匀称的身材。她们都穿着锦绣衣裳,一律翠微垂鬓。
既然妇女是上巳节的主角,所以上巳节传到日本之后,就变成了女儿节。日本人现在还过这个节。可是,我国早在宋代末年就不重视这个节日了。
节日一旦有了渊源故事,有了民俗底蕴,有了文化含量,那就是文化遗产,就意味着经济利益了。如果我们不重视,别人就会来抢。所幸在2006年,民间已自发地将目光投向上巳节,许多网上论坛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开展了追忆“女儿节”活动,并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该学院的常规纪念日。院长在纪念日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旦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了,下一个,恐怕就是日本申报三月三了。”
这确实不是闹着玩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背后,是前景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文化上的敏感,才是具有前瞻性的敏感。在国内,西安市就很会抓机遇。西安抓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两句诗,斥巨资修建大唐芙蓉园,已经开园迎宾将近两年了。这是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园林,属于文化主题公园,占地近千亩,水面有300亩,抓的是“长安水边”四个字。园中,美女们徜徉在水边,歌舞于园内,抓的是“丽人”两个字。其实这一切,最终抓的是游客,是经济效益。
洛阳的上巳节,也保留着一缕古风:农人在这天早上,将鸡蛋与荠荠菜一起煮,并把鸡蛋带到棉花地里吃,据说这样做了,到了秋天,棉桃就会长得大如鸡蛋。按偃师等地的风俗,这天吃鸡蛋不为别的,就为了祭祀“上仙”。“上仙”是保护家宅的神,所以全家老小都要吃鸡蛋,吃得越多,家宅越安全,不会受到外人或鬼祟的侵扰。
其实,这是迷信。上巳节的起源,实际上与季节更替、人体健康的关系要更紧密一些,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冬去春来,天气干燥,人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得病。所以大家在三月三来到郊外,临水沐浴,顺便踏青,锻炼锻炼身体,活动活动筋骨,由是相沿成习,成为节日,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报记者 孙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