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勤冀的遗书。
|
|
杨勤冀跳海自杀。
| |
□ 本报记者 朱娜
新闻回放:“见不到刘德华,我就终身不嫁”。刘德华的极端“粉丝”兰州女子杨丽娟,从15岁开始痴迷刘德华,长达13年,并因此生活拮据、家破人亡,引起各路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刘德华,但未能实现与他单独会面的心愿。次日,68岁的父亲杨勤冀跳海自杀,留下一封12页的遗书给在香港已经身无分文的妻女。信中,杨勤冀将自己的死和倾家荡产的窘境归结于刘德华的“不近情理”。而杨丽娟还在痴痴地等着再见刘德华一面,甚至还向刘德华索赔50万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杨家人的极端行为,人们至今无法理解,他们是疯、是傻?近日,记者采访了有关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的病态行为作出解释。
过分的宽容和迁就
作为一名“粉丝”,杨丽娟的行为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癫狂的程度,即使失去了父亲也不在乎,在我们常人看来这是一种病态。
“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是近段时间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虽然我没有见过她,但是从她和她家人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市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中心主任杜彬说。一般来说,疯狂追星的人大多缺乏自信。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才能体会到一种快感,从生理结构上来说,这种快感和吸毒时产生的快感是相似的。为了获取这种快感,他们不惜牺牲一切代价。
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死时68岁,从他的年龄可以推断出,他是在40岁时才有了女儿的,再加上又是独生女,夫妻俩对女儿肯定是有求必应、万般宠爱集于一身。杨丽娟15岁辍学,开始专职迷恋刘德华,并宣称见不到刘德华就不嫁人。15岁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恋爱对象会不停地摇摆,直到锁定到一个现实的目标。这个时候,杨丽娟最需要的是父母正面的引导。遗憾的是,她的父母因为老来得女,太过宠爱,处处顺着她,以为想方设法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就替女儿完成了人生的心愿。杨丽娟至始至终都沉浸在这个梦里,一味偏执地要见刘德华,她的父母不顾一切地纵容她的偏执。28岁的杨丽娟,要靠父亲的退休工资来生活、来作为追星的费用。为了完成这一“夙愿”,杨丽娟的父亲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卖房卖肾。
心理咨询师杜彬说,女儿对明星的追逐,父母可以理解,也可以适当地支持,当女儿的追逐越过了正常的界限时,父母必须理直气壮地予以制止。毕竟当时15岁的女儿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父母有责任把女儿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而且当时的疯狂只是萌芽,完全可以把疯狂的嫩芽及时修剪,而不是纵容她的疯长,长期纵容的结果,最终导致女儿个性和人格的分裂与疯狂。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分纵容与溺爱,才让女儿在不正常的路上越走越远,并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
杨勤冀是被女儿逼死的
据媒体报道,杨勤冀将自己的死和倾家荡产的窘境归结于刘德华的“不近情理”。以下是杨勤冀的部分遗书:
“刘德华,你以为你是谁?你很自私、很虚伪,你不敢承认现实,非常可悲。我的孩子杨丽娟为能见你一面,作出惊天动地的牺牲,已付出13年的青春代价,走过13年血泪之路,几乎把命都搭上了。父母为孩子实现见你这么个小小愿望,已经倾其所有、债台高筑。你却对她冷漠无情、视而不见……你姓刘的难道不懂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见一面又有何妨?你有没有社会责任?”
心理咨询师杜彬说,这封遗书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杨丽娟在一味地、非现实性地单相思,更严重的是她社会功能的减退。因为杨丽娟从15岁开始辍学在家,她的人际关系是断层的,她已经偏离了正常人的行为和思维,她的追星行为已经暴露出她心理上的缺陷,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具体表现,她丧失了正常的亲情,甚至父亲死后也不领取遗体。
杨勤冀作为家长,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从一开始就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帮女儿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满足她在常人看来的无理要求,这才造成了今天的悲剧。13年来,杨勤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是,当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他发现13年的等待和所有的付出换来的只是那短短的几分钟。表面上看,杨勤冀自杀的理由,是刘德华拒绝与女儿杨丽娟私下见面,其实这是他用纵身一跳来对女儿的控诉。因为女儿的追星梦,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折磨。这种无意义的执著,最终酿就了这起人间悲剧。
我们该怎么追星
心理咨询师杜彬说,追星现象在我市青少年当中也较为普遍,有的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有的甚至为了追星投入过多的精力,从而荒废了学业。明星大多都经过精美的包装和设计,他们有着靓丽、完美的外表,一旦脱去包装的外衣,他们的真实性该有多少呢?青少年追星切勿盲目。
不可否认,名人或明星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的特长,他能够激励我们努力上进。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也有崇拜名人和追星的经历。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因生理和心理的原因而具有强烈的偶像饥渴,但是就像青春小鸟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便仍然喜欢一个明星,也会理性地看待,随着阅历的渐深而热情大打折扣,甚至会为从前的疯狂感到可笑,觉得那是年少无知的举动。
青春是美好的,是绚烂的,是冲动的。我们追逐明星,是对美好的追逐,不是对明星的畸形占有,更不是对明星变态的痴迷,毕竟生命是应该被珍惜的,是应该被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的,而不是在单线的极端疯狂里,变成损人不利己的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