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全省异地医疗公开鉴定洛阳先行
苦心孤诣三十载 塑得泥人千百态
抹一小时墙灰 挣三千元奖金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4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苦心孤诣三十载 塑得泥人千百态
  认识李明甫的人都说他长了一双巧手,在他手中就能变出栩栩如生的人像。时逢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他的泥塑作品《朱德元帅像》在大量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定制成钧瓷送往法国的朱德纪念馆永久收藏。

  近日,在市群艺馆,我们见到了这位腼腆甚至略显木讷的泥塑教师。

  李明甫那间不大的工作室摆满了大大小小数百件泥塑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题材作品,如带有浓厚洛阳地方特色的“河洛大鼓”、“大里王狮舞”、“真不同水席”等。一个个泥塑人像或引吭高歌,或浅斟低吟,或凝眉沉思,形态各异,生动传神,让人赞叹不已。有谁知道,练就这么一双泥塑巧手,他用了30年时间。

  痴 迷

  上个世纪60年代,李明甫出生于河南省郏县。他的父亲有一手泥塑绝活,平素给庙宇塑神像。李明甫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跟泥巴打交道的手艺。孩提时代,李明甫用黄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各种款式的手枪,涂上墨汁分给班里的同学。

  17岁那年,李明甫高中毕业后进入县民政局工作。此时李明甫的泥塑作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所创作的《西厢记》、《红楼梦》、《七仙女下凡》、《女娲补天》等女性人物造型,姿态优美,气质不凡,观者无不称奇。

  有一次,李明甫去县烈士陵园扫墓,看到陵园内的大多数烈士塑像残缺不全。领导要求找工匠修补这些塑像,这一光荣的任务最后交给了李明甫,他加班加点用两周时间将数十个塑像全部修补一新。那些烈士塑像经他修补后竟比原来更传神,他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彰。

  为了使自己的泥塑人物更接近真实,李明甫买来各种书籍,自学素描、雕塑甚至人体解剖学。为了安心创作,他在一个菜园子附近租下一间小屋,白天上班,晚上回到这片小天地里跟一堆黄泥进行“对话”。那时的他常想,要是能让他一辈子都干泥塑这样的工作该有多好。

  磨 炼

  机会很快就来了。1983年初,李明甫听说省博物馆次年要举办一场人才交流会,有艺术特长的人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展览。他感到这是展现自己才华的一次好机会,于是他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夏天到了,菜园里蚊虫肆虐,这让李明甫很苦恼。那时蚊香还是奢侈品,李明甫头顶的灯泡被一群飞舞的蚊子笼罩着,好似一层烟雾。他两手黄泥,不停地在蚊子叮咬的地方抓挠着,没多久他也变成了一具泥塑作品。痛苦不堪之际,他终于想到了一个抵抗蚊虫的办法——披上厚厚的军用雨衣,穿上高过膝盖的胶鞋。休息时,被捂得大汗淋漓的李明甫,点上一支烟,抬头看着仍旧在灯泡下飞舞的蚊子,他得意地笑了:“只要蚊子咬不住,出汗再多我也不怕!”每天凌晨回到家中,他的胶鞋里能倒出汗水来。

  送走了难熬的夏天,迎来了秋高气爽的日子,李明甫却因为长期坐在凳子上,臀部两侧长出了两个大疮。为了按时完成参展作品,李明甫找来一个板凳面有洞的小凳子,坐在上面的时候,长疮的部位正好悬在凳子中空的地方,不受挤压。

  1983年年底,李明甫的100件人物作品全部完成了。次年2月,他带着作品赶到郑州。犹豫片刻之后,他硬着头皮走进了人才交流会的大门。

  因为去得太晚,李明甫没找到展台,只好在一根大理石柱旁的地板上铺上报纸,摆出了自己的泥塑作品。他的作品一经展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吃完午饭回来,李明甫惊奇地发现,大理石柱上竟然贴了20多张用人单位留下的字条。各家用人单位都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希望他前去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最终,他听取了岳父——我省著名漫画作家王献身的建议,来到了洛阳。

  王老对李明甫说,洛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城市,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将会对李明甫的创作产生积极的作用。1984年上半年,李明甫举家来到洛阳,成为洛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设计人员。

  李明甫很快显示出了他在泥塑方面的过人之处。当年他参与设计的工艺品招标方案,在广交会上被新加坡客商相中,对方一次订购了45万元的工艺品。消息传来,整个研究所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在当时,45万元的大买卖意味着全所员工近两年的工资和奖金都有了着落。为此,研究所放假一天以示庆贺。

  圆 梦  

  就这样,李明甫在洛阳安心搞起了他的泥塑创作。他创作的近千件艺术作品,很多被制成青铜器和唐三彩出口创汇。他创作的红楼梦人物造型,被制作成彩塑馈赠海外游人。他设计的人物彩灯,成为洛阳牡丹灯会和元宵灯会的“常客”。王城公园的情人石、原洛阳铁路分局体育场门前的运动健将、新安县电厂门前6米高的毛主席像……这些我们熟悉的造型也都出自李明甫的一双巧手。

  2000年,李明甫被调到市群艺馆,成了一名专职泥塑教师。目前他除了正常上班带课以外,每个月都有新作品问世。

  在洛阳生活期间,一些境外客商屡次聘请他,但他都一一回绝了。他说,在古都洛阳,他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对此他非常开心,也感到很知足。

  去年夏天,李明甫获悉我市有多项传统文化项目入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想建一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馆,用泥塑这种直观的形式配以文字介绍,对那些行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还原,以教育后人。洛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半数以上被李明甫做成了泥塑作品,其余的也在制作中。

  (记者 孟山)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