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持续升温,我市涉足此圈儿的人士已达10万名左右,那么大家持有的都是些什么宝贝呢?一想起这个话题,就让人觉得又激动又好奇。
为了给藏友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提高的机会,日前,本报“创富收藏”决定推出《珍宝共赏》这个栏目。没想到,消息刚登出,立刻受到了许多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大家纷纷打来电话,介绍各自的得意藏品,表示愿意将这些轻易不外露的宝贝拿出来公开展示,与广大藏友交流。
唐代佛教茶钵
完好存世堪精品
14日上午,记者邀请市文物收藏学会的周建亚、张素霞等专家和数位收藏爱好者,首先来到西工区藏友张先生家中。“我这件东西是一个唐代茶钵,器形虽然较小,可在我的心目中,它的价值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一见面,50余岁的张先生便快人快语。
张先生从书柜里捧出一个雅致的盒子,慢慢打开盒盖,一个泛着明亮光泽的小茶钵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茶钵高4.6厘米,直径10.3厘米,外施黑釉,包底,内施白釉,口部无釉,露出白胎,胎质细腻而致密。外壁釉色乌黑纯净,造型十分规整,整件器物完好无损。专家拿起这个茶钵,放在掌中认真赏看,感觉非常舒服合手,弹指轻敲,茶钵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先生讲,这个茶钵是他四五年前在整理自家老宅里的物品时意外发现的。当时,看到它黑不溜秋的,以为只是普通的生活器具,他就随便放置在了书柜上。一天,一个搞收藏的亲戚来他家看到后,告诉他这东西年头不短。听了这话,他大吃一惊,随后拿着茶钵前往古玩城找到一位行家来鉴定,人家讲这个茶钵应是一件唐代瓷器。通过这件事,他便喜爱上了收藏,业余生活也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专家介绍,从器形、釉色等方面分析,张先生的这个茶钵是典型的唐代巩县窑瓷器,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十分难得。这个小小的茶钵,还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堪称一件文物精品。
五面汉代铜镜
各尽其妙意味长
老城区的李先生从事文物收藏已经十几年了,其间,他把古代铜镜当成了自己收藏、钻研的主要方向,收获颇丰。这次,他向我们推荐的就是自己非常看重的五面汉代铜镜。
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人们主要用它来梳妆照容。在铜镜未出现之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因此镜又被称为鉴。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途径。铜镜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李先生的这五面铜镜大小各异,制作精巧,看上去非常漂亮:一面四乳四虺镜制作于西汉早期,镜子背面中心为一圆钮,由内向外,纹饰层层不同,四个乳粒之间,分别饰以四条变形的虺(虺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毒蛇),显得神秘而又生动;另一面为三旋钮螭虺镜,中心的铜钮非常特别,呈三旋状,由内向外饰以重圈纹、螭虺纹、连弧纹等,镜背和镜面至今仍熠熠生辉;余下的三面铜镜为草叶纹日光镜,镜背纹饰不仅复杂多变,而且还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等篆书铭文,寄托着先民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和对美好情谊的追求。
专家讲,汉代铜镜处于历史上的繁荣期,在长安、洛阳等大的商业都市都已成为专门的工艺,做工精良,纹饰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精美的铜镜不仅行销内地,还远销西域等地,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汉代铜镜传世很多,种类也最丰富,张先生收藏的这五面铜镜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青瓷剔花八方碟
器形少见釉色美
决定拿出自己收藏的宋代青瓷剔花八方碟与藏友们共同鉴赏前,涧西区的陈先生颇费了一番思量。他的这件碟子,此前经过行内多位专家鉴定,为北宋中晚期耀州窑瓷器,几年前,他狠狠心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古玉,才从宝鸡一位藏友手中换得。
陈先生的这件瓷碟不大,呈八边形,高1.5厘米,口部对角长11.4厘米。碟子平底卧足,卧足的直径为1.5厘米,整个底部均未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体。除了底部,这件瓷碟内外均饰以青釉,釉色纯净,青翠欲滴,釉光格外明亮。它的内底比较特别,采用减地剔雕的手法,刻出了一朵牡丹花,若隐若现,灵动自然。
专家介绍,青瓷有上千年的时间,最早集中在江南烧造,唐代的“南青北白”还成为一种生产格局的象征。宋代,黄河流域也有许多窑场烧制青瓷,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陕西铜川的耀州窑。耀州窑产品多以民用瓷为主,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但也以常年例贡的形式烧造黄瓷,供北宋宫廷使用。耀州窑器物造型丰富,如碗、盘、碟、罐、盒、杯、盏等,多式多样。它的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有的青如橄榄,有的稍绿,也有的微微泛黄,露胎处呈酱黄色,釉面多开小片冰裂纹,边沿部分呈黄褐色。耀州窑器物刻花、印花的装饰最具特色,线条深,刀法犀利明确,构图饱满完美,纹饰通常有牡丹、莲花、菊花、缠枝花卉、博古、婴戏等。宋代以后,耀州窑器物满布器面的图案减少,通常在碗、盘的内壁饰以菊花、鱼、鸭、水波纹等简单图案。
陈先生的这件北宋中晚期耀州窑青瓷碟之所以比较珍贵,还在于它的器形非常少见。一般来讲,在盘、碟这类古代瓷器中,圆形的非常多,而方形的则比较少,因为方形器物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原始青瓷盖罐
历尽沧桑到今朝
西工区的李先生是我市收藏界的一位资深人士,数十年来,他不仅收藏了许多高档次的文物,而且在高古陶瓷、青铜器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次,他从自己的藏品中挑选出了一件原始青瓷四系盖罐,来让大家鉴赏,希望能够开阔广大收藏爱好者的眼界。
在李先生家中,我们一见到这件原始青瓷四系盖罐,就立刻被它那古朴的形制和迷人的色彩所震撼。罐总高17.5厘米,腹部大而折出,直径达18.5厘米,口较小,只有9厘米宽,底部圈足外撇,肩部至上腹部,规整地装饰着四组斜线纹带,四个横系均匀分布其间。盖罐里外均施一层薄薄的透明釉,不太均匀,许多地方有积釉,呈淡青色。圈足外底无釉,露出灰白色的胎体。它的盖子为平顶,上面安的鼻钮两端还分别装饰着两个小泥饼。
随同记者前来的周建亚老师蹲在这件四系盖罐前,用手指轻敲罐壁,罐子立刻发出了清脆的铿铿声,他又仔细观察了好长时间,认为这件四系盖罐当是商末周初的原始青瓷器物,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极为罕见。
周建亚等专家讲,原始瓷是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伴随着原料的优选和高温窑炉的出现而出现的,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比较低,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杂质较多,原始青瓷器物常常存在裂纹、变形等现象,釉色也不稳定,藏友们今后一旦碰到这类器物,一定要认真鉴别。
如果您有得意的藏品愿与藏友共赏,请拨打电话63205188、13503797759与我们联系。
记者 陈运团 /文 郭万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