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盲人”上街,收获几多关爱几多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5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助残日”,本报记者体验盲人出行,虽然也遭到了个别人的冷漠甚至嘲讽,但——
“盲人”上街,收获几多关爱几多情
女交警扶着过马路。
被好心人搀扶送到厕所。
穿越马路,汽车停下来避让。
下台阶时无人帮扶。
撞在垃圾筒上。
  78岁的老人热心地为“盲人”引路。
  “盲人”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穿行。
帮忙下车的年轻人。
    核心提示

  昨日是第十七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众所周知,盲人是残疾人中面临特殊困难最多的群体,说他们是“残中之残”,一点也不过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走上街头,能否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

  昨日,本报记者体验盲人外出,切身感受到了古都市民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也真切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外出过程中遭遇的不便、艰辛以及冷漠,借此呼吁市民能够多给残疾人朋友一些关爱。

  昨日上午,记者戴上墨镜,找来一根“盲人专用探路杖”,将自己装扮成一位“盲人”,走到车水马龙的周王城广场周边,开始了体验盲人外出的尝试。

  9时30分,记者从人民东路凯旋路口出发,向北经中州路口走到周王城广场,再沿中州中路向东,在“大张服饰广场”门口乘坐5路车,来到洛阳火车站。近两个小时的“体验式采访”,记者真切体会到盲人外出的不便和艰难,也遭遇个别市民的白眼和冷漠,更切身体会到大多数古都市民的古道热肠。

  “兄弟,还是我扶你过去吧!”

  9时30分,记者走上人民东路的盲道,一边有意地用探路杖敲打路面,一边向市民打听往火车站方向去的路。有3名中年妇女在盲道附近闲聊,听到记者问路,其中一名红衣服的妇女说:“火车站?从这儿向北有两三站路,还远着哩,我看你还是坐车吧!”记者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继续向北前进。为了更真实地体验盲人的艰辛,刚开始的半个小时内,记者一直闭着眼走路。黑暗中,记者只能在根据探路杖“摸索”出的空当 ,一敲一挪步,小心翼翼地前行,在加上太阳的曝晒,不一会儿便累得腰酸背痛,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咣,咣!”探路杖突然传来异声。记者睁眼一看,原来前面有两个小型的停车场,也看到前面有不少车辆横在盲道上。由于“看不到”障碍物,记者就顺着盲道一直往前走,将两辆自行车撞倒。看自行车的中年妇女见状连忙上前,笑着说:“兄弟,还是我扶着你过去吧!”中年妇女拉着记者的探路杖,穿过停车场,带到紧挨着的另一停车场。另一名穿蓝色围裙的看车妇女,接过探路杖,领着记者艰难通过另一“占领盲道”的停车场。她们的热情和厚道让记者颇感温馨,这段路走得很放心。

  女交警搀扶“盲人”过马路

  过了两个停车场,前方突然传来熙熙攘攘的声音:原来,前面是人民东路和中州中路交叉口。站在人行道尽头处,记者犯了愁:“盲人”看不到红绿灯和斑马线,这车来车往的,我该怎么通过?在路口执勤的两名漂亮女交警,快步赶了上来,笑着问道:“师傅,您是到火车站去吗?”记者点点头。“我们扶你过去!”警号为028370的女警拉住记者的探路杖,另一位女交警则搀住记者的手臂,沿着斑马线向北走去。眼前仍是“一片黑暗”的记者,顿觉心里暖洋洋的,原本缓慢的步子,顿时轻快起来。

  “你们人真好!”记者问,“你们经常这样帮助残疾人吗?”“这是应该的。每次盲人从这个路口经过,都是我们交警搀扶,都成习惯了。”一位女交警笑着说。灿烂阳光下,两位漂亮女交警的笑脸上,闪烁出圣洁的色彩。跟在后面的摄影记者,打听出这两名好心女交警的姓名,一位名叫吴军晓,另一位名叫刘冬冬。

  街上“内急”,好心人更急

  在王城广场东北侧,记者感到“内急”,遂灵机一动,体验起盲人上厕所的尴尬。每逢听到行人路过的声音,记者就大声求救:“谁知道厕所在哪儿?”两名穿红裙子的时尚女郎看了一眼记者,扭头就走。一名带小孩的中年男子就坐在记者附近,但他只顾逗小孩开心。

  喊了好一阵子,终于有一位穿灰色衣服的老年人走了过来,详细告知广场东北角厕所的位置。从王城广场向东,需要经过车来车往的马路。记者用探路杖敲击着横穿马路时,虽然无人搀扶,但从此经过的车辆,不是放慢了车速,就是拐向一边,有意让“盲人”安全通过。马路西侧的人行道,人来人往的,很是嘈杂。记者大声求助时,一位穿蓝上衣、牛仔裤,扎着马尾辫的中年妇女走上前来,爽快地说:“这段路不好走,我领你上厕所!”中年妇女一边搀扶着记者,一边提示:“这里有台阶,抬脚!”“前面是电话亭,往右拐!”……这位好心的中年妇女,将记者领到公共厕所门口,嘱咐道:“一直往前走,进去就是男厕所!”进入厕所内,在一些好心人的指引下,记者用手摸索到了小便池的位置。

  “盲人”不慎摔倒,有路人嘲笑

  从厕所出来,记者注意到:周王城广场东侧人行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些自行车、摩托车就胡乱停放在盲道上。一些倒卖旧手机的贩子和等待乘客的“摩的”司机,就跨坐在停在盲道上的车辆上,聊着天等待顾客。见此情景,记者决定改变路线:不去火车站,改走这条道路,体验一把盲人通过繁华地带的艰辛。由于前方多次出现障碍物,又很少有人指点,记者四次被绊倒。第一次,记者为躲避盲道上的摩托车,撞在盲道左边的垃圾筒上,一下子跌到在地,手臂、膝盖生疼。

  此时,无论是匆匆走过的行人,还是呆在附近的手机贩子和“摩的”司机,都无人上来搀扶。

  趴在地上停了一会儿,记者只好自己艰难地站起来。一个穿蓝色T恤的小青年正跨在盲道上的摩托车上玩弄着两个旧手机,看到记者摔倒,他“哈哈哈”地笑出声来,和附近几个手机贩子打趣:“你看,你看,这瞎子真笨!”之后,记者又先后被一个垃圾筒、一辆摩托车和一个IP电话亭绊倒。每一次摔倒,不但无人搀扶,而且还会有人围观、嘲笑。见此情景,记者索性顺着盲道,向嘲笑最起劲儿的几个跨在摩托车上的小伙子走去。由于“看不清”道路,记者的探路杖敲到一个正背身嘲笑“盲人”的白衣小伙子的腿上,小伙子惊叫一声,扭过头来怒声骂道:“你他妈的瞎了就瞎了,往老子身上戳个×!”这时,一个中年贩子走了过来,将小伙子拉到一边,他才没有继续发作。

  记者拿起探路杖,故意往“占领”盲道的摩托车、自行车上敲。两名摩托车车主冷漠地看了一眼记者,将车头往一边扭了扭,防止被记者的探路杖敲到;一个被敲住自行车的青年愤怒地瞪了记者一眼。记者艰难地走了100多米,看到前面有一个垃圾筒,就直着往垃圾筒方向走。“该拐了,该拐了!兄弟,前边有障碍,过不成!”一位穿白衬衣的老人提醒道。老人的这句话,让记者感动。

  “我的心总是很软!”

  在近两个小时的“体验式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年龄较大的中年老人,对于“盲人”总是热情帮助。在西工中央百货大楼对面的人行道上,记者准备顺人行道往东走一段。“兄弟,往哪儿去,我送送你!”一位头发花白、背部微驼的老年妇女,气喘吁吁地快步走上前来。她穿着带黑色碎花的白色上衣,一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一手拉着一个折叠式平板小车,车上的编织袋里,放着一些废纸和矿泉水瓶。当记者说要往“大张服饰广场”去时,老人把矿泉水瓶塞进编织袋,一手拉小车,一手拉着记者的探路杖,引领着记者前行。

  我们一边走,一边攀谈。老人姓李,78岁,家住涧西区长安路,已退休多年。“闲不住”的她,每天到西工百货楼一带拾破烂儿。“你这样‘眼睛不好’的人上街,真让人揪心哪!”老人慈祥地说:“我这个人的心总是很软,看到别人有困难,总想帮一把!”

  “您知道今天是‘助残日’吗?您觉得这样帮助盲人和残疾人麻烦吗?”记者问。“我没听过什么‘助残日’。”老人说,“要是眼睁睁地看人家有困难不帮一把,我晚上回去会难受得睡不着觉。人这一辈子,人家有事儿了咱帮帮,咱有事儿了别人也伸把手,不过是浪费几分钟的时间,一点也不费事儿,彼此都能求个心安,多好!”老人一直把记者扶到“大张服饰广场”门前的台阶上坐下,叮嘱了半天才离开。可是不一会儿,老人又拐了回来,手里多了一根有小孩手腕粗的笔直木棍。她说:“兄弟,你那根棍子(探路杖)太细了,不结实,用这根粗棍子,咋着也不会折!”她的朴实和热心让记者鼻子发酸。一起采访的女实习生哽咽着说:“大娘,您的心真好!”

  在一位带小孩的中年女士的热心指引下,记者来到“大张服饰广场”门口西侧的5路公交车站牌处。当记者用探路杖摸索着,艰难地走下站牌道沿,试图踏上公交车上车台阶时,几位同时乘车的乘客,一起伸手搀扶。“上车吧,不用买票!”看记者摸索着往投币箱里投钱,公交车男司机热情地说:“你到哪里下车,到时我叫你!”公交车上的乘客很热情。上车时,一位穿灰色上衣的中年人大声指点:“往前走两步向右拐,那里有空位!”记者在洛阳火车站准备下车时,一个穿黄T恤的年轻人主动走上前来,挎住记者的手臂,搀扶记者走下公交车。“黄T恤”主动提出:把记者领到火车站售票处,并帮记者买票。记者婉言谢绝,他扶我在一个台阶上坐定。他临走前,记者再三询问他的姓名,他憨厚地笑笑,说:“举手之劳,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采访感言

  助残,仅需您的“举手之劳”

  尽管一度遭遇冷漠,但近两个小时的“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始终感觉被一股暖暖的善意和关爱所呵护,被古道热肠的河洛民风所感动。

  据市残联负责人介绍,我市残疾人有31万余人,其中视力残疾人(含盲人)有5万余人。经过本报记者的切身体会,和“黄T恤”发人深省的一句“举手之劳”,让人们仿佛有了答案:残疾朋友真正需要的,往往只是您的“举手之劳”。盲人外出时,能扶一把扶一把,顾不上搀扶,前面有障碍物时,能够提醒一声也好;残疾人坐轮椅上坡时,能推一把就推一把;残疾人求您办事时,您办得尽心一点,速度快一点;残疾人就业时,您能稍微照顾一下就照顾一下。“举手之劳”,往小处说,可以温暖一个心灵;往大处说,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举手之劳”,费不了您多少时间和精力,却能让您的人格和修养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和升华。“举手之劳”,善莫大焉!

    记者 程奇 实习生 苑丹/文   记者 赵朝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