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接到转入ICU的患者。 |
| 护士正在给患者刮胡子。 |
| 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实施急救。 |
|
提到ICU,可能有些人会比较茫然,但提到重症监护室,了解或不了解的人们都会本能地把它与紧张、危重、生死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圣地,那么重症监护室就会毫无疑问地成为与死神较量的重镇。每一天,都有太多的惊心画面在这里上演;每一刻,都会发生不为人知的生死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了河科大一附院的重症监护室,记录下了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与死神赛跑的。
患者全身插满了管子
2006年8月,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做心脏手术后封堵器脱落,情况万分紧急,因为脱落的封堵器极有可能造成栓塞。凌晨,当患者被推到ICU时,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她的生命是靠捏着呼吸气囊来维持的。科室的医护人员立即紧张起来,不能呼吸的患者一刻也容不得耽搁。医生先给患者用呼吸机,然后再用心脏起搏器,接着就马上进行静脉推药。“患者的血压太低了,只有40毫米汞柱/20毫米汞柱,平时用输液泵推药,现在根本没法满足病人的需要。”科室主任李海潮述说了当时的紧急情况。原来,用输液泵推药一个小时只能注射10毫升~20毫升的药水,而患者的情况危急,只能要求护士人工推药。于是,三名护士分工明确,一人抽药,一人推药,一人作记录。即便如此,抽药的护士都感觉有些来不及,还没等她抽完,一管药已经被推入了病人的静脉。
由于情况危急,不一会儿,患者全身已经被插满了各种管子,据医护人员回忆,最多时达到10根管子,同时使用了8个泵,也就是说,患者的全身都被导管密布着。而且,由于导管三通,还要密切注意防止各个导管之间出现意外交叉。然而,用上仪器只是救治的开始,观察各种仪器的数据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才是最关键的。“患者的变化可能是瞬间的,比如血压,前一秒可能还是80,下一秒就可能急降到60、50、40,所以,我们五六个医生、护士必须绷紧神经,守在患者旁边。”一位参与救治的护士说。
两个多小时后,抢救工作顺利结束。
跳楼学生的生死瞬间
问起医护人员哪次是最惊心动魄的救治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救治一名跳楼学生的事情,这是他们抢救时间最长的病人。马某是我市某校的在校生,他当时从五楼跳下时面部着地,除了全身七处骨折外,他的头部也极度肿胀,还出现了昏迷。他被送到医院时,还在不停地呕吐,由于颅内压较高,刺激其呈喷射状呕吐,持续了将近一天,血和分泌物喷溅得到处都是,护士连换了两套衣服都被吐脏了,至今,病房的墙上还留有依稀的印记。
当时,首先要观察血液的流通情况,以免患者会面临截肢的危险,并且要不停地为患者吸痰,具体什么时候该吸痰呢?这只有靠护士频繁地听患者的呼吸音来判断,吸痰时还会吸出很多食物残渣,令人作呕。同时,还要保证每隔两个小时给患者喂一次饭,就是把牛奶、果汁、肉末、面条等食物用搅拌机搅碎,通过从患者鼻孔插入的胃管进行注射喂饭。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就是要定时地给患者翻身。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否则患者容易长褥疮,再加上此时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一旦长了褥疮会很难痊愈,有些长期卧床的患者甚至会因为褥疮导致骨头外露。
这名患者从头一天14时被送到医院,直到次日早晨医生才基本完成了抢救工作,然而等他真正度过危险期,则用了整整5天。
未满月的婴儿渡过难关
从成立至今,河科大一附院的ICU接待了超过千位的患者。但是,只有一名未满月的婴儿给每名医护人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他们接触过的最小的患者。
2006年10月,一名出生才14天的小患者躺在暖箱里被送进了ICU。这是一名先天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后被转到这里接受监护。看着这个浑身还长着绒毛的小患者,每名医护人员都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他太小了,体重只有两公斤多,还是个早产儿,做心电监护扣电极片时我们都不敢下手。”护士回忆说。但是,护理工作必须到位,孩子的血管不好找,他们还特意到儿科学习了给小儿扎针的技巧。除此之外,孩子不能吃东西,需要定时地给他注入牛奶和水,要及时地为他更换尿布,孩子皮肤干燥时还要用维生素E涂抹,哭闹的时候更是需要护士不停地哄着。
给孩子主刀的王大夫是儿科的医生,他说,以前医院没有设立ICU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麻烦,护士人手不够,孩子又需要密切监测,往往要先教给家长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其来充当护士的角色,这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医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如今,ICU实施的是一对一的护理,家长和医生都省了不少心。
满月的时候,孩子已经平安转入儿科。
有些病人两进两出
作为重症患者,进出ICU的情况一般很难预计,有的在这里脱离危险后转入普通科室住院,而有的则会有病症反复的情况。今年“五一”期间,有名患者就在这里经历了两进两出的波折。
那是一位70多岁的患者,因患动脉瘤脑出血从脑外一科转进了ICU。但是,两天之后,家属就不太情愿了,因为ICU是无菌隔离的,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一般不允许家属随便探视患者,而患者年纪较大,家属很不放心,所以就将患者转回到以前的病房。一星期后,患者突然得了低氧血症,由于缺氧造成肺部也出现了感染,家属马上又把患者转进了ICU。
“重症监护室不允许有陪护,所有的护理工作都是护士在做,包括喂饭、擦洗、端屎、端尿。我们还给这位老年患者理过发、刮过胡子。”护士长张淑梅说。仔细询问后才知道,由于没有陪护,护士们在接受培训时,理发、刮胡子等都是必学项目,要进行专门的学习。
前几天,ICU刚接收了一名受了爆破伤的中年男子,他的全身都是沙子,连头发里也都藏着沙粒,不仅人体需要擦洗,一天还要更换两次床上用品,这些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
危重之中有细节
有时,ICU的工作显得很重要,他们每救活一个患者,对人对己而言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但ICU的工作有时看起来也会很细微,细微到你不会在意它们和生命之间的联系。
在这里,常常也会遇到患者不理解的情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让探视带来的家属意见,有些情绪激动的家属甚至扬言“不让进我就闯”,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关于安排家属探视,也有一定的学问,那就是在患者状态不好时要有选择性地安排探视家属。比如,有产后大出血的患者,伤口渗血很多,“几乎是泡在血里的”,那么就不能让其丈夫探视;如果是小孩儿病情危重,也不敢让孩子的父母直接看到,这都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
这里的客观意外也存在,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去年有次全省范围内的大停电。那天晚上有3名护士值班,突然发生了停电事故。其他的还好说,可是有3名患者正在使用呼吸机,这可是耽误不得的。3名护士立即冲向了各自负责的患者,开始用呼吸气囊为病人手动送氧,因为她们清楚,如果患者缺氧超过6分钟,造成的伤害就不可能恢复了。当晚,ICU一共停电10分钟,但3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都平安地度过了险情。
普通科室的护士交接班只需要一两分钟,但ICU可不一样,这里实施的是全程一对一的护理,需要观察的项目有20多项,且每小时就要记录一次,所以,交接工作就变得特别繁琐,往往需要20分钟才能说清楚。也正因为繁琐,为了避免出错,其他科室的护士实行三班制,而这里却只有两班倒,上一个夜班就需要14个小时。
见习记者 董婷婷 通讯员 许文军 牛牧青/文 见习记者 崔宏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