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星期天,在济南市一家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昏暗的教室里,17岁的女孩杨洋正百无聊赖地弹着钢琴。跟记者熟悉之后,她很快就把弹琴的事扔在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学琴的经历。
她说,我7岁开始练钢琴,之前还学过芭蕾舞、小提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有补课,每个周末,妈妈骑车带着我去老师家上课。我弹琴,妈妈就坐在一边记录,回家还要一字一句地给我‘补课’。我天生没有音乐细胞,并不喜欢这些乐器,但是妈妈说,身边的女孩子琴棋书画样样行,我不能输给别人。每天晚上练琴是件痛苦的事,有时我发脾气,有时我故意装病,最厉害的一次,我把钢琴砸了。妈妈哭着说,你长大了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学钢琴10年,花的钱少说也有几万元了。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喜欢。”记者看得出,杨洋弹琴缺少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投入,只是手指在琴键上熟练地上下“蹦跳”。“老师也说我技术上不成问题,关键是理解力不够。可现在,我不能不练,要不就上不了大学啊!”说这话时,杨洋青春的脸上有种无奈。
杨洋指着隔壁琴房对记者说:“我的童年并不快乐,记忆里只有补课的影子,现在还有不少孩子在重复我的童年生活。”她说,这些年见过很多带孩子学琴的家长,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琴是着眼于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有的家长是自己喜欢,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有的家长想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把学钢琴作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出路;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学钢琴的天赋,急着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不管家长怎么想,都应该先问一问孩子喜欢不喜欢。”她说。
最后,杨洋为记者演奏了一首很美的曲子——《少女的祈祷》。“我现在祈祷的就是能考上大学,好好轻松一下。”她说。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5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