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点评
江河湖泊水脏,举国上下不可谓不忧;江河湖泊治污,政府投入不可谓不大。然而,从此次太湖“蓝藻臭水”引发无锡水危机,到此前淮河污染与治污的反反复复,传递一个共同信息:治河治湖,仅有投入是不够的。
还有一例就是滇池。云南省政府透露:虽经10多年治理,虽然各级政府投入资金47.62亿元,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新华社6月3日报道)
巨额治污资金为何打了水漂?原因人们已经太熟悉,“熟悉”得让人有些麻木,仍就是那个老问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
也许,正是这麻木,导致了花大钱治污却只见治标不见治本。不是没“本”可治,许多时候是不敢治、不能治、不愿治,最终落得个“治不了”。谁都知道,治污的关键是管住污染之源。同样,谁都知道,“排污者”往往是“利税大户”、“支柱企业”。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专家”说“主要是由于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何不直截了当地说保护只是软口号、开发才是硬道理?也别拿“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样表面正确实质上却是集体逃避责任、躲避处罚的道理来忽悠民众。谁不要保护要开发,就办谁,谁“过度地使用自然”,就治谁,远比笼而统之的道理管用。污染难治,缺的不是道理,而是“六亲不认”的执法。 (黄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