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君 摄 | |
我就是喜欢以前的清华与北大,喜欢写出《荷塘月色》着一袭青袍马褂的古典朱公,喜欢浪漫不加掩饰的人间四月天徐志摩……
我是从清华西门走进清华大学校园的。走过处,身前身后氤氲着一种千年古韵,想来应该与它的前身是明朝的私家花园有关。
正值余晖斜染之际,偶一回眸,几处白色古典建筑物下的绿色草坪宛如一袭羽衣霓裳,静静地披染着一层薄如蝉翼的橘黄,那绿便越发显得剔透──那一刻竟小有震撼,第一次感觉绿是世上最清艳绝伦的色彩了。
徜佯一地,但见处处绿草满地、树木苍翠,不时有小动物跳跃枝头。那一潭清清的湖水,看得出曾是个小池塘,站在池塘边稍一踮足就可看到那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牌匾:水木清华。不远的假山处矗立着朱自清的雕像,再往西不远,便是那个月色荷塘了。
快步走过去,心中不免惆怅,荷塘是当日的荷塘,而月色怕早不如当年的纯净了,满塘枯荷,叶枝憔悴不堪,不知蛙鸣处,还能摇落一地月光否?当年的蜿蜒小路已被现在的硬石路面所取代,生生地少了几分婉约。
那边有一座小礼堂,据说当年的徐志摩就是在那儿对着二三百名慕名而来的听众演讲《艺术与人生》的,听众里有让他魂牵梦萦的林徽因。时光流过,浪漫的诗人与美丽的女人早已翩然走入另一个世界,唯一让我感慨的是,徐志摩的一个《偶然》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对林徽因的爱情,而在当年这所留有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足迹的园子内,这样的故事于泱泱清华中却如清风吹拂,空气中只留着一丝淡淡的影子。
去北京大学有点浮光掠影,但总体感觉是其建筑物方面更有质感和贵族气。未名湖畔垂柳依依,婆娑多姿,虽然未名却名扬天下,博雅塔气韵高雅,再一个印象就是图书馆了,银灰色的建筑飘逸灵动又凝重非凡,睿智中透着神采,似乎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精髓尽凝结在此。
物是人非,转眼百年。
故去的已经故去,年华似乎尽在一声感慨中如风掠过。现在的校内校外似乎到处都充溢着商业气息,两所校园随处可见兜揽生意的出租车,也可随意瞟见“复印资料、代卖读物、价格从优”
的牌子。
站在这两所中国的孩子们梦寐以求实现理想的地方,忽然地,就有一丝小小的悲哀在心中翻卷。我承认,我骨子里还有着浓厚的传统与怀旧氛围,有着根深蒂固的某种情结:宁愿学校永远是一座精神殿堂,是一所纯白的象牙塔,希望它没有丝毫的商业味,让孩子们做真正的精神富翁,活得精神而纯粹──这样写的时候,我已经看见有人在笑了,在笑如今这个年代怎么还有着如此老派而天真的想法。
唉,没办法,我就是喜欢以前的清华与北大,喜欢写出《荷塘月色》着一袭青袍马褂的古典朱公,喜欢浪漫不加掩饰的人间四月天徐志摩,喜欢美丽大气的才女林徽因,喜欢那种天真、纯粹、理想、不加掩饰的生活状态。
那时候,他们活得很纯粹。纯粹朝气得一拧就能摔落满地的阳光。我几乎觉得他们那时候很多的不朽名作与灵感思维是由于活得纯粹而诞生,而现在,能传世的东西越来越稀少。
忽然就想起那位曾经阳光稚气的北大诗人海子。记得他有一首诗这样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有着这样平凡理想的海子,却会卧轨自杀——无意于评说其自杀的原因,但我总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内心痛苦绝对是成正比的。
清华、北大不再那么纯粹了,不再是不染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堂,它现在离尘世越来越近,近得让有着怀旧与浪漫情结的人生出几分失望。当然,这也可能是好事,因为孩子们总有一天要进入尘世,接受成熟与长大的。
只是觉得,心中有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沉重,有点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