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汴宁 |
| 张宇 |
|
“我爱洛阳的100个理由”摘登
专题网页平台
赵艺:出差回洛途中,和同行的外地朋友聊天。“作为外地人,你爱洛阳什么?”“洛阳人热情、友善,富有奉献精神。”“具体点儿。”“我看到洛阳街头的献血车上挤满了可敬的无偿献血者,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这一亮丽的风景线。”
观察员:我爱洛阳的农民工,他们不怕苦、累、脏,不言代价与回报,为城市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我爱洛阳乡下人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每当城里人到乡下,乡下的大娘总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家吃饭,然后舀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糊涂面条。
sing:第一次听说洛阳是从书本上的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牡丹开始的。那时候这座城市在我心中是神秘的。10年过去了,我成了洛阳市民中的一员。每每有同学或者朋友来,洛河的水、洛河边的垂钓、洛浦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嬉笑的孩子、隋唐城植物园的小蝌蚪,还有市区路边蔽日的梧桐……都让他们惊叹不已。
莹露飞荷:10年前,我毕业后留洛工作,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在这富有神韵的古都里,我不仅收获了喜欢的事业,还找到了甜蜜的爱情,在那连绵不断、清翠欲滴的洛浦公园,常有我们爱情结晶的身影在欢笑、奔跑着,我爱我的第二故乡……
卡恩:洛阳魅力——千年帝都遍古迹,山水相间适人居;牡丹花开甲天下,龙门石窟小浪底;经贸投资是热土,引得四方贤才聚;产业带动兴经济,尽显古都新魅力。
手机短信平台
1364××××277 爱你千年帝都的厚重历史,爱你龙门石窟的天斧神工,爱你关林庙的忠义智勇,爱你白马寺的禅源梵音,更爱你建设和谐社会的万丈豪情。
1352××××592 洛阳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集外秀与内敛于一体,集历史厚重与时代发展于一体,集古代文明与现代时尚于一体,让人对她敬重、感动、骄傲!
62××××75 11年前,我打工来到洛阳;11年中,我说服了在山东的男友留在洛阳,然后结婚、生子、买房、买车;11年后,我以这个城市的主人身份在洛阳生活,洛阳的每一步变化和我们家的变化都息息相关。洛阳,叫我怎能不爱你!
1350××××221 洛阳美,美在有洛河穿城而过,美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在洛阳人兼容了南北方人的性格。 (记者 邓德洪 整理)
城市文明·洛阳面孔大搜索
侯汴宁:城市精神,热血铸就
年轻时候的他,下过乡、扛过枪,深知生命的重要意义。
人到中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步入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他的8个无偿献血证上留下了一个个让人吃惊的数字——献血45次,累积献血6.1万余毫升。这相当于,他把全身的血液换了13遍!
“我没有什么惊人的本事,好像只能通过这个为社会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了。”6年来,这个似乎称不上是理由的理由,让他一次次毅然走进无偿献血车。
“我献出的血到底救了多少人,我不知道。想到在茫茫人海中,能有患者因为我的付出重获新生,我便会觉得很幸福!”侯汴宁这句话,道出了我市众多无偿献血者的心声——在这些“热血”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市第五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光荣称号。
【人物简介】
侯汴宁,51岁,西工区人,现为市人防办职工。2001年以来,他共献血45次,累积献血6.1万余毫升,献血总量居全市第一位。他先后获得2003年~2005年洛阳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奖金奖。在众多像他这样的市民的推动下,无偿义务献血已成为洛阳市民的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 李喆 通讯员 郑备战 文/图)
张宇:中原的“复合型文人”
从洛宁大山中走出的作家张宇,是河南作家的“掌门人”,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不过,与他的作品相比,他在足球圈中的名字则更大——自2005年年底出任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后,他凭借老辣的治军手段和纵横捭阖的运作,完成了河南球迷10多年没有完成的梦想,带领河南建业队冲超成功,把河南足球带进中国足球顶级联赛行列。
整个冲超过程中,张宇一直强调“中原子弟兵”这个概念。在他的任上,建业队从董事长到主教练、助理教练,乃至一多半主力队员,都是洛阳籍子弟。他曾经说:“球员要体现本土化特色,在比赛中要体现打出中原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不久前,张宇从董事长任上“下课”,淡出足球江湖,开始重拾作家本色。他说,自己将会写一本以足球为主题的书。
在纷繁芜杂的中国足球“江湖”中,一个单纯的书生是不可能把建业队带进中超行列,只有张宇这样“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江湖”,才能充分挖掘队员的潜能,凝聚人心,带领“子弟兵”攻城拔寨,斩将夺旗。从这个意义上说,说张宇是个“复合型文人”,应该是准确的。
【人物简介】
张宇,1952年生于洛宁县大阳村,当过工人、县广播站编辑、文化局创作员、洛阳地区文联主席、三门峡市文联主席,2001年当选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一级作家。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张宇文集》7卷,有长篇小说《晒太阳》、《疼痛与抚摸》、《软弱》、《表演爱情》,散文随笔选集《南街村话语》,还有电视剧本《黑槐树》。 (记者 李英杰)
“我爱洛阳的100个理由”征集活动,邀您用精炼、优美的文字,说出热爱洛阳的种种原因。您可登录洛阳新闻网(www.lyd.com.cn)或牡丹网(www.mudanwang.net)进入“我爱洛阳的100个理由”专题页面,发表留言;您还可编辑短信“W100+内容”,移动用户发送至10620379,网通小灵通用户发送至10379,每条资费0.5元,不含通信费,短信内容请勿超过70字,如超过70字,内容请分两次(或多次)发送。
“我爱我城·发现洛阳之美”征文
铜驼畅想
洛阳城东的铜驼陌上,两匹昂首西望的铜驼早已走入人们久远的梦中,只留下诗意的名字,和那叮咚的驼铃悠悠地回响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了那铜驼不灭的精魂所系,“铜驼暮雨”成了洛阳人无法忘怀的八大景之一。
洛阳古不产驼,铜驼为何人所铸已无从可考,但铜驼之魂千年的萦绕,从没有在洛阳人,抑或那铜驼之魂的裔亲们心头抹去。
两千年前,大汉国都的洛阳物通天下,威播八夷,街头时不时地有来自远方的商贾引车驱马,拉驼役驴。而在那些忙忙碌碌的中外商贩里,常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该是那些波斯的商人,使他们高大的驼队招摇市街;还有西域的使臣,把他们的珠宝用骆驼载来,向中原大汉的皇帝进贡。那时的洛阳,还让大秦国(罗马)的国王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前来朝拜……于是在1877年,一个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在他出版的《中国》一书里,把这条跨过了漫漫黄沙、道道险关,连接中国与罗马的万里贸易之路叫成了丝绸之路。从此,这条连接东西方千年不绝的商贸之路,有了自己美丽的名字。
大汉一直到隋唐,洛阳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未动,这条漫漫长路上的驼队源源不断地向洛阳奔来。那些高鼻隆目的远方商贾,万里迢迢来到东方的天朝洛阳谈何容易,风沙险阻又有几人能不客死他乡。洛阳是文明的圣地,洛阳是富饶的邦土,洛阳是休养生息的天堂……于是,他们中有人开始留下来长驻洛阳。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他们这些人在洛阳娶妻生子,代代相衍。洛阳的水土,洛阳的繁华,还有洛阳的女人,竟使他们不记了归乡的路。但他们知道此乡非故乡,不能忘了自己的根系何方。他们知道自己的前人是驭驼而来洛阳的,他们的灵魂里要有驼相伴,就集资重银购得赤铜万斤,请来洛阳城里的工匠,给他们铸出了两匹永生不死的铜驼,昂首嘶鸣,向着他们永远无法踏上的望乡路。
这该是洛阳城市雕塑的早期杰作,因台伟驼高,每至晚暮,洛阳各家炊烟袅袅,似烟似雾,似雨似障,铜驼之身若隐若现,如处仙境,成了一种昂扬的精神象征、活起来的灵魂所在、洛阳城中的尤物。洛阳人便把此景列进洛阳八大景之中。
那梦中的铜驼,站守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眼望故土,情系万里,关山千重,披一身千年风沙,踏过冰刀风雪,最终挺立在洛阳街头。就在铜驼陌附近居住的原居民,他们的祖上多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穆斯林兄弟。国家特许,在此地成立了回族自治区。这不是想象的巧合,也不是文人的诗意。这是历史的沉积,是曾经的真实。
铜驼暮雨,这虽是诗化了的名字,但她铭刻的是千年的印证,记录着远去的历历故事。这该是一段情结,也该是一种唤醒,一种追忆…… (张元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