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洛阳晚报》记者吗?我儿子叫侯建军,是不是你们寻找的‘建军’?”
昨日8时许,涧西区物价局退休干部侯春学老人第一个拨打新闻热线,从而拉开了本报“寻找‘建军’”活动的序幕。
采访了侯春学父子后,我们得知,侯建军的大伯侯文学、二伯侯进学、父亲侯春学、哥哥侯保军和他都当过兵,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世家”。也正因为如此,侯春学在给儿子起名字时,毫不犹豫地取了“建军”这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今年27岁的侯建军是涧西区综合执法局的一名城管队员。他说:“我从小就特别崇拜军人,总觉得穿一身橄榄绿军装既帅气又威风。”1996年,在嵩县入伍的侯建军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不久,一个突发事件使他对军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新兵连时的排长朱宝书乘长途客车回山东老家,路上客车翻进山沟,汽油洒了一地,车辆随时可能爆炸。刚刚从车内爬出来的朱宝书见此情景,不顾身上多处受伤,在客车爆炸前,从车内救出33名受伤乘客。
后来,朱宝书的事迹被刊登在《火箭兵报》上。这件事对侯建军触动很大,他认识到:军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绝不仅仅是因为穿了鲜亮、威风的军装,而是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在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当兵期间,侯建军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士兵”称号、一次获得营部嘉奖。更重要的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他学会了自立自强,成功地从一个青涩的男孩转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
复员后,侯建军先后在涧西区环卫局和涧西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不为别的,就是图穿上一身制服。对一个退伍军人来说,穿上制服,就扛上了沉甸甸的责任!”侯建军说。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兵时的领章和帽徽,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时时提醒我,不论到哪里,我骨子里都是一名军人!”侯建军说,他是作为一级士官复员的,如果部队需要,他将毫不犹豫地回去。当兵,是他今生最感荣耀的事情!
(记者 程奇 见习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