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幅美术作品再现了古洛阳发达的漕运。
|
|
明清时期,洛阳的山陕会馆成为秦晋商人会集之地。图为洛阳山陕会馆大殿。 记者
陈占举 摄 | |
(上接A4版)
洛阳成为商道枢纽
其实早在大运河开通之前,洛阳就已经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曾将全国数万家大商人、大老板迁徙到洛阳居住。
大运河一开通,洛阳的商业地位进一步提高,不仅担负着南粮北运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每天来到洛阳运粮的漕船、运送货物的商船、送乘客的游船,“舳舻相继”,以至经常堵塞河道。政府不得不专门设置“都水监”进行管理。
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腹地,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甚至珍珠等海产品,又从洛阳贩往西域。洛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隋朝起,在洛阳就形成了3个大市场:丰都市、通远市和大通市。其中以丰都市规模最大,有4个里坊,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集中了120个行业、3000多家商铺;通远市则主要经营土杂产品、瓷器等;即使是规模最小的大通市,也有来自罗马、波斯、突厥的商人穿行其间,往来求利。
全盛时期的洛阳商业繁华到何种程度?从两个事例可见一斑。
隋末,徐世绩参加翟让起义军,在向翟让的建议中谈道:“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缴截,足以自相资助。”徐世绩意思是说,仅靠打劫洛阳一带的商船,就足以解决起义军的财源。
公元694年,西域商人为讨好武则天,出资铸造了“天枢”,立于端门之外,也就在如今的洛阳桥西北角位置。据史料记载,“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5尺,共用铜50万斤、铁330万斤”。如果不是商业发达,仅运送铸“天枢”所需的材料都是不可想象的。
不久前,我市在治理瀍河时,在瀍河和洛河的交汇处附近发现了一批被分割成一段段的鹿茸。据专家分析,这极有可能是当时被洪水打翻的商船遗留下的。
这只是我市发掘的诸多商业交往的遗存之一。
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今洛河河床内发现了南北两道石砌河堤,河堤东西残长800余米,堤宽2米至3米,该河堤初建于唐代。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含嘉仓遗址。2005年,洛阳市考古工作者又在今瀍河东岸的马坡村西南部,发现了隋代的回洛仓遗址。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则是粮食。
(本报记者 孟国庆)
明清洛阳:
肩挑秦晋地
掌连海内外
——学者李虹、王支援谈明清洛阳商业地位
明清两朝,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无论是朱姓皇帝还是爱新觉罗家族,都不再把洛阳作为国都所在。然而,失去了政治皇冠的洛阳,依旧凭着其“天下之中”的重要地理位置,继续承担着南输北运、西通东达的商业使命。
洛阳:商业重镇,地位显要
“虽然明清两代时,洛阳已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直到清末民初京广、陇海铁路通车前后,洛阳依然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李虹所长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就是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在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中,洛阳作为地区性商业中心,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南北相映生辉,在全国商业、金融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洛阳则是晋商南下、徽商北上、陕商东进的必经要地。在山陕会馆院内的一块石碑上,李虹指着刻在碑上的《东都山西、陕西会馆碑记》说:“根据上面的记载,自清代初年,洛阳已经成为秦晋商人东至齐鲁、北到燕赵、南达江汉经商的必经之地。”
当时洛阳的交通运输,主要是靠“两京大道”和“晋楚孔道”。“两京大道”,即“洛阳——西安”一线的大道。这条商路向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青海、新疆,向东可达山东沿海。现在国内东西走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基本上与这条大道相吻合。而南北走向的“晋楚孔道”是从山西经风陵渡、茅津渡、白鹤渡等地过黄河来到洛阳,再由洛阳向南经汝州、鲁山、南阳,到达湖、广、江、淮地区。
“民国时期以前,洛河的水量可比现在要大得多。”李虹说到兴奋处,拿出一张稿纸画起了地图,“牛车、马车可拉不了多少东西,大件或大批的货物要想往外运,最便捷也是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走水路。”从陕、晋运抵洛阳的货物,乘船从洛河水运入黄河,向东连京杭大运河通达江南苏杭地区。于是,位于瀍河与洛河交汇处附近的南关码头上,装载有盐、煤以及各种秦晋土产的小船来往穿梭,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缘何分别建在洛河和瀍河边?精明的商人这么选址,可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李虹感慨道,“现在看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洛阳,也就没有这些商人的兴盛。”
洛阳民俗博物馆王支援馆长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洛阳在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四方商贾云集。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东南沿海后,内外贸易往来的加快,进一步确立了洛阳商业重镇的地位。蒙古的皮草,新疆的玉石,山东的海盐、缫丝,安徽的宣纸、徽墨,苏杭的刺绣、纱绸,江西的瓷器,广东的铁制品,福建、云南的茶和食糖……几乎全国各地的特产都聚集在洛阳,再从此经销四方。现存于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和文物部门的大量清代银元宝、银锭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佐证。“除了山西、陕西等地以外,你还可以在元宝、银锭上看到山东荣成、安徽凤台、浙江临安(今杭州)、上海德银局等银号(炉、局)的戳印,洛阳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王支援颇感自豪地说。
(下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