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抽样调查。 |
|
孝顺,中国社会的特色
在洛阳师范学院进行的这次幸福感调查中,儿女是否孝顺排在了第一位,这令许多人惊讶。对此,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王再冉认为,孝顺成为影响老人幸福的首要因素并不奇怪,“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人十分看重孝道,这点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父母可以与子女断绝关系,子女也可以不赡养父母,而在中国这样做,是要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的。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两千多年,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人看重家庭伦理观念,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现在也一样,有的子女甚至大学毕业以后还依靠父母生活。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对子女的付出也最多。因此,如果孩子不孝顺父母,父母不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会为将来自己丧失生活能力后无人照料而担忧。于是,在我国这个社会体系里,出现了“百善孝为先”,要求子女要尽自己的义务赡养老人、回报老人。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王再冉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影响老人幸福感的因素还有老人的健康以及子女是否平安等,这些应该能排到前面。
养儿防老过时,孝顺将被淡忘?
社会学者安峰认为,这样的结果和洛阳当前的城市发展水平是吻合的。其实,从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到,传统的孝顺观念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对情感的认识变得功利化,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常用金钱来衡量。目前,一些地方,对老人的赡养更多地是注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另外,城市里年轻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忙于工作的他们也很少有时间去考虑老人的感受,这会让老人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上丰富以后,“养儿防老”的功能将越来越弱,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包括洛阳,老人对子女的物质依赖很强,这就是为什么孝顺能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孝顺,作为一种传统的人伦观念并不会没落,它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有着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烙印。孝顺,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作为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它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为人父母后的成年人更加孝顺父母,正是希望将来子女对自己也孝顺。
孝顺,我该怎么做?
安峰认为,如今很多老人缺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老年人需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感到幸福。作为子女,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不伤老人的自尊心,不顶撞老人。对于老人的意见,首先要耐心听完,切莫中途打断。特别要注意,千万不能在亲朋好友面前调侃、顶撞老人,这样最伤老人的自尊心。
与老人闲聊是子女的义务。老人由于深居简出,社会信息不灵,所以老人非常希望有人经常与他聊天、闲谈。
要与老人叙旧。老人不愿丢失人生的价值,昔日的生活、事业是他们值得珍藏的东西,过去,意味着自己勇敢、幸运、智慧,过去,也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种动力,所以家人要多与父母回顾他们的往事以及当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不要嫌老人话多。喋喋不休、好讲话、反复关照是老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也是行为迟钝的一种反应,正像老人的行动已不像以前干脆利落一样,讲话也容易唠唠叨叨,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言行要多理解,有耐心。
不要嘲笑老人的“儿童行为”。有些人到了老年,情绪会变化无常,喜欢听赞扬的话,讲出话来也多少有点无知、天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到老年,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回归儿童的现象是正常的。这需要子女理解老人的这种返璞归真的心理,多观察、体贴他们,多为老人提供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