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的国家大剧院(9月17日摄)。 (新华社发) |
| 歌剧院 |
| 音乐厅 |
| 戏剧场 |
|
阅读提示
9月17日,北京市有关方面宣布,位于首都北京心脏位置的国家大剧院基本落成并投入使用。
北京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最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充分展示;也是完善首都功能,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和当代杰出文化的象征。
建筑解读——
长安街上新地标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西侧。充满想象力的椭圆蛋壳造型,使它成为长安街上一座吸引眼球的新地标。
国家大剧院的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有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枚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像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
再往前,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歌剧院体量最大。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首先是一种分割歌剧院和公共空间的手段,同时给歌剧院披上一层蒙眬而神秘的面纱。”工作人员介绍说。
音乐厅清新高雅。银灰色调从音乐厅外墙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音乐厅里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上演京剧和话剧的戏剧场不算大,与音乐厅的现代、抽象相比,戏剧场的墙壁上,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间,沉静中见跳跃。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壁纸竟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织成的。剧场内特别设立的5排可升降坐椅能适应不同的演出,热闹的京剧开锣,坐椅降下以拉开观众和舞台的距离,而演出话剧时,剧场就多出了几排靠前的位置。
技术解读——
攻克七大技术难题
根据国家大剧院主设计师、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构想,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将呈现出这样的景观:巨大的绿色公园内,一湖碧水环绕着椭圆形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天空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人们从建筑内部就能够看到蔚蓝的天空。所以,有人将建成的大剧院外形描绘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让大剧院从图纸变成现实并非易事。独特精巧的“湖中明珠”构思,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施工难题。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介绍,大剧院的建设者们逐一攻克了建设过程中的七大技术难题。
难题一:如何架起“中国第一大穹顶”。
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顶,其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壳体钢结构建筑。高46.285米,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可罩住整个北京工人体育场,为国内建筑之最。如此巨大的钢架结构中间没有一根柱子支撑,重达6750吨的庞然大物的稳定与安全完全依靠自身的力学结构体系来保证。这对壳体的整体稳定性、整体刚度和抗震、抗风荷载、抗雪荷载及拼接、安装等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难题二:如何进行超深基础施工。
大剧院地下最深达32.5米,是目前北京地区公共建筑最深的地下工程。为了保证人民大会堂等周边建筑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精密调研,最终确定打造一道深达41米的“地下连续墙”,即用混凝土从最高地下水位直到地下60米岩石层处,砌了一道密封的地下隔水墙,将地基围得严严实实,防止邻近地面沉降。经检测,国家大剧院开挖后,对人民大会堂、地铁站和邻近的居民房都没有任何影响。
难题三:如何安装钛金属屋面。
由于大剧院外形为椭圆体、双曲面,所以每块钛板的形状、角度、弧度各不相同。另外,钛金属板的厚度只有0.44毫米,如同一张薄纸,下面必须有一个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衬层,每一块衬层也将切割成与上面的钛金属板同样大小,操作难度极大。经过技术人员精确计算,工厂精密加工,现场精准安装,这一艰巨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难题四:如何保证石材国产化。
大剧院共使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均来自国内省市,石材铺设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全部使用国产石材尚属首次。大剧院工程人员坚持使用国产石材,历经多年、几经周折才全部找到吻合设计师理念的石材。石材质量完全具有国标标准。
难题五:如何快速安全撤离观众。
大剧院3个剧场总共能容纳5500人左右,加上演职人员,最多时达7000人。由于剧院四周被一个巨型露天水池所围,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如何迅速将7000人安全撤离是一个棘手难题。
据介绍,国家大剧院的消防疏散通道是按1.5万人能迅速撤离的标准设计的。其中,在地下3米和7米处,各有疏散通道8处~9处,它们从巨型水池底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通过这些通道,观众可在4分钟内全部安全疏散,这比消防条例中规定的6分钟还短。
此外,在剧院与露天水池之间有一条宽达8米的环形消防通道,可容纳两辆消防车并排通行,同时还留有两米宽的人行通道。
难题六:如何控制剧场信号。
针对不同时段、不同需要,大剧院可以对剧场内的各种不同通信信号进行控制,收放自如。
难题七:如何让四季“春水荡漾”。
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利用地下水的温差来进行热交换,可以始终保证露天巨型水池水温冬暖夏凉,既环保,耗能又少。
宗旨解读——
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介绍,9月25日至10月13日,国家大剧院将举行试演出,届时将推出7台剧目、23场演出。
这些剧目涵盖了歌剧、芭蕾、民族舞剧、话剧、京剧、昆剧等表演艺术门类。同时,此次观看试演的观众组织和选择方式也很特别。大剧院将特别邀请剧院建设者和剧院原址搬迁居民走进大剧院;各行业各系统的优秀工作者、奥运建设者等都将是大剧院的首批观众。
试演之后,国际演出季将在今年12月底至明年3月底隆重开幕。届时,将有183场精彩演出亮相国家大剧院,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将在这里登台献艺。
这样的演出安排体现了国家大剧院的宗旨,即人民性、艺术性和国际性并重。其中,人民性是大剧院宗旨的根基和重点。
人民性首先体现在艺术性和观众接受度的统一。王争鸣说,国家大剧院不会为“填场子”而降低艺术格调,或引进并不合适在此演出的节目,但也不是一味强调“阳春白雪”。
控制票价以便让普通观众看得起演出也是国家大剧院的目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与北京当前演出市场票价和同类、同水平其他剧场演出票价相比,国家大剧院的票价要相对低一些。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国家大剧院调研时强调,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投资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多数群众,服务大多数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国家大剧院将在人们无限的期待中翻开崭新的篇章。 (据人民网 《人民日报》记者 赖仁琼 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