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区美景。 记者 潘郁 摄 |
|
背景链接
经过5年的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洛阳新区已累计开工各类工程1260项,累计完成投资达302亿元。其中,今年前7个月,新开工211项,完成投资4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8%。一座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水系环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已经崛起于洛水之滨。
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建成道路55条(段)85公里,并同步完成了雨水、污水、供水、燃气、热力管线敷设;32项公共设施陆续建成投用。同时,新区完成了36条道路绿化、6处水系绿化和19处街头游园绿地建设以及体育公园二期绿化施工和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绿化调整、设施完善等工作,新增绿地43万多平方米,累计建成绿地面积47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完成了景观二干渠、景观二支渠和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人工湖建设,累计竣工水系渠道约60公里,形成水面1900余亩,“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的大绿色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朝古都洛阳,北枕邙岭,南望龙门,西来秦岭,东走洛河,形胜甲于天下,人称中华宝石。如今,美丽的洛阳新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湖水荡漾,宛如一颗明珠。
大家对5年前的洛阳应该还有印象——
城区140万人挤在1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整座城市被“囚禁”在东西长16公里的狭长地带里,犹如一条卧龙被卡在邙山和洛河之间,洛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跨过洛河向南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洛阳新区为标志的城市巨变就此展开。从2003年到2007年,洛河南岸的村庄变成了高楼林立、碧水绕城、波光粼粼、花木扶疏的新区,洛阳成为现代与历史、新城与老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宜居之城。
对此,洛阳日报社记者梅占国深有感触。
2003年3月,为了记录洛南的变化,梅占国来到王城大道李屯大桥附近采访,这时的新区还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中间,点缀着稀疏的村落,王城大道从中穿过。洛河北则是高楼大厦和电视塔,遥望着洛南广阔富饶的土地。如今,洛河两岸高楼林立,高耸的电视塔早已淹没在楼宇之间。
2004年年初,梅占国来到洛河北岸的洛浦公园彩虹桥附近,由北向南拍摄洛南那片广袤的土地,那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如今,洛河南岸百栋高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弘。2004年2月,梅占国来到新区行政中心附近,由东向西拍摄。未开发的新区,由一片片农田和一座座村庄组成,村庄炊烟袅袅。如今,这里水系纵横、南湖荡波、高楼林立、道路宽广……
洛阳新区建设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目前,新区8个村民安置小区已基本建成,共建设多层住宅楼387栋177万平方米,近4万名村民先期迁入新型社区。与此同时,通过工业、商业、服务业、环卫保洁等渠道有组织安置群众7300余人就业,另有8000余人通过自主择业、劳务协作等方式实现了短期就业。
洛龙区关林镇王圪垱村村民司马书定老人说,2003年,他们整个村子连一辆摩托车都找不到,现在每三家就有一辆小轿车。
洛阳新区的建设,拉大了洛阳城市框架,拓展了洛阳发展空间,提高了洛阳的对外美誉度,成为洛阳的一大亮点。
新区,让外界以崭新的目光审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