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蕾与患友亲切交谈。 |
|
寻找遗失的美丽
9日9时许,记者跟随红蕾来到涧西区天津路13号院18号楼,应一位老母亲的恳求,来此看望一位宫颈癌患友。
灰白的脸,浮肿的眼,躺在床榻上的王梅显得少气无力。虽然素不相识,红蕾刚进屋便一把拉住她的手,细心地问长问短,王梅的家人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一年前,38岁的王梅被医院确诊为宫颈癌。令全家人揪心的是,她整天情绪低落,不管老母亲怎么变着法子做饭,她都不想吃,从9月中旬开始,她就基本不下床了。红蕾用自己的故事鼓励王梅,告诉她只要能从心里“站起来”,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击倒……
细心的红蕾从王梅以前的照片以及她精致的文眉上看出,她曾是一个漂亮、爱美的女子,她化疗后重新长出的头发也乌黑发亮,红蕾认为这是生命力的象征,只要好好配合家人养病,相信王梅能像自己一样,找回遗失的美丽。
渐渐地,王梅的目光由灰暗变得释然,继而沉思,最后变得坚毅,她流着眼泪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原来怕因病给二老带来拖累,愧疚的王梅只想着自己要赶快离开人世。“现在我要好好活下去,找回我往日的美丽,给双亲养老,给儿子娶媳妇。”擦干了眼泪的王梅,主动吃了一个苹果,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她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吃东西。
这情景让王梅的家人喜出望外,尤其是她的老母亲,感激得热泪盈眶:“红蕾,你来了,就带来了我们全家人的希望……”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拥抱着红蕾,久久不愿松开,那种场面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
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王梅变得精神焕发,与我们进门时看到她病恹恹的状态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她笑着挥手与我们告别,眼中闪动着生动的光彩。
来访的《生命周刊》读者络绎不绝
被红蕾激励着、从灰暗的天地中挣扎出来看到五彩斑斓世界的癌症患友并不止王梅一人。记者从老城区顺城东街的居民处了解到,红蕾的故事见报后,每天都有人拿着《生命周刊》来找她。“多时一天来五六拨人,少时也有一两拨,‘十一’期间,还有湖北、安徽的人过来呢!”坐在路边的街坊王大妈告诉记者。
4日上午,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车停在红蕾家门口,原来,一对安徽夫妇来洛旅游时,偶然在龙门附近的饭店看到了《生命周刊》上刊登的红蕾的故事,他们为之感动和惊奇,一定要看看红蕾本人。不巧当天红蕾出门了,这对夫妇连续4次登门,终于在6日上午见到了专门在家等待他们的红蕾,他们对洛阳女子的坚强和乐观竖起了大拇指。
5日一早,一对30多岁的姑嫂捧着报纸站在红蕾家的窗下呼唤,她们操着湖南口音说,她们家中已经做了食道癌切除手术的母亲虽然能吃能喝,却天天愁眉苦脸,把“绝症”挂在嘴边,来洛阳做生意的她们偶然看到了红蕾的故事,希望来此“取经”,帮老人除去心病。
孟津县的吕大姐看到报纸后,给红蕾送来了鸡蛋,激动地告诉她,自己把登载红蕾故事的《生命周刊》寄到了西安,鼓励她患有直肠癌的姐姐好好化疗、养病;住在涧西区上海市场附近、与红蕾同岁的胃癌男子,在家人陪同下来找红蕾,被红蕾的乐观感染;老城区里仁巷的一位孝子晚上看到报纸后便当即赶来,将红蕾带到80岁的癌症父亲面前……
半个多月来,红蕾见到的患者和家属有20多拨,她都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给癌症患友们加油。
红蕾说,她见到的大部分癌症患友,病况远没有她严重,很多都是能吃能喝的,但精神状况却非常差,她说:“我能体会病人绝望的、灰黑色的心情,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但是,只要找回色彩斑斓的‘心’世界,再加上科学的营养调理,他们一定能做得比我更好。”
五彩斑斓的美好愿望
红蕾的故事刊登后,她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关心。她忘不了,那些受到她鼓舞的患友眼中重新燃起希望时的振奋以及病人家属的热泪;她忘不了,涧西区一位大姐特意在中秋佳节时,代表全家给她送来关怀和祝福;她忘不了,主治大夫陈医生和市红十字会郑瑞生秘书长对她的赞赏、帮助和鼓励;她更忘不了,老家孟津县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打来电话说:“闺女,鸡蛋吃完没?我给你攒着自家的土鸡蛋呢!”
这些感动和关心让红蕾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且萌生了新的想法和愿望。
“十一”假期刚刚结束,8日一早,红蕾就来到市红十字会,咨询遗体捐献的相关事宜,她郑重地向郑瑞生秘书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生活的每一天都很快乐,如果有一天我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希望能将遗体捐献出来,帮助人们进行医学研究,希望能把我的眼角膜捐给失明的儿童。”红蕾的愿望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红蕾说,自己的眼睛曾经只能看到一片绝望的灰黑色,可现在她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幸福和快乐的,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后能帮别人找到色彩,那就是她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