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本期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点滴”泛滥谁之过?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点滴”泛滥谁之过?
本报记者 朱 娜 通讯员 王学斌/文 记者 杜 武/图
  在口服、皮下肌肉注射、静脉滴注3种给药方法中,前两者被医学界公认是最安全、最益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方法。可为什么静脉滴注还会如此盛行?为什么一生病就打吊针几乎成了所有患者和医生的习惯?

  输液成了首要选择

  据业内人士透露,过去在医院输液的主要患者群体是老年人,因为在他们中间,心脑血管患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者也需要输液治疗。然而,如今接受输液治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不断加入输液队伍的同时,儿童也成了一支“新生力量”。据了解,其实很多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

  近日,记者来到我市某医院的输液大厅里,只见这里坐满了前来输液的病人。

  “我都已经打了3天吊针了。”一位王姓女士说,她得了急性肠胃炎,总是拉肚子,还觉得胃疼,到医院后,医生让她来输3天液,王女士说,这些用来消炎的抗生素很贵,几乎要花掉她月工资的1/3了。她认为吃药虽然便宜,但是效果不好,治病速度不如输液快。当记者问她输液会不会有副作用时,王女士摇摇头说:“不太清楚,应该不会有吧!”

  大人生病了要打吊针,小孩儿也不例外。阳阳(化名)的父母一筹莫展,刚刚一岁的阳阳经常感冒、发烧,每次吃药都不管用,只能打吊针,一打吊针孩子就号啕大哭。“我们也知道,经常让孩子使用那些消炎药,对孩子的身体并不好。但是,每次孩子一生病,我们一看吃药效果不大,便会带孩子来打吊针,总不能看着孩子遭罪。”阳阳的母亲说,为了给孩子看病她专门请假在医院陪护,孩子的病如果能早点好,她就不用耽误太多工作了。

  谁培养了我们的用药习惯

  一面是静脉滴注的高风险性,一面是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无节制滥用,究竟是谁培养了老百姓的错误用药习惯?

  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马献军表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点滴”泛滥现象。

  首先,不排除部分医生在利益驱动下,让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以最便宜的青霉素为例,目前,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价格约为0.5元,如果肌肉注射,一天两针需青霉素160万单位,加上注射费、材料费,总共不超过10元。但如果打点滴,以两瓶共800万单位计算,所需青霉素的价格为4元,加上注射用的葡萄糖、维生素和材料费、注射费等,总计约40元左右,平均下来,输液一天所需的费用是肌肉注射的4倍,假如使用头孢、先锋等更“高级”的抗生素,价格还要翻几倍。

  其次,患者的盲目认知及要求让医生无法坚持原则。马献军说,有些患者前来就医时坚持要输液,医生反复劝说也没有用,坚持原则的医生可能会不受患者欢迎。如果医生坚持让患者吃药不输液,患者的病情会好得慢一些,此时,一些患者会认为医生是为了利益而故意多开药,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环境压力,导致很多坚持原则的医生只好趋同从众。

  再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在用药心理上,也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口服和肌肉注射给药,需要在人体内经过一个代谢过程,药效发挥得比较慢,但是相对来说,其对人体的副作用和潜在危害也比较小。但是一些患者却嫌这个过程时间太长,病症拖得时间过长,他们就会埋怨医生无能,导致现在形成了大家只要稍微有些头疼脑热、发烧发炎的情况,就会到医院或诊所里打上几天吊针,有些老年人甚至每到秋冬季节,就要到医院打几瓶所谓的“保健药”。

  最后,一些药商铺天盖地的广告,片面地夸大抗生素的作用,对“点滴”的泛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医院、患者、药商等各方面的作用下,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用药观念,许多不需要打吊针的情况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了。

  要理性看待输液治疗

  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多病,每次感冒发烧基本都要通过输液来治疗,她觉得这样不会耽误工作。现在,她生病的时候,除了输液,再用其他的药物都没什么效果。

  马献军说,药物的不良反应最终是药物本身的原因,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同时,滥用输液治疗的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随着每一次输液药量的加大,人体内的细菌也会一起得到“锻炼”,细菌的抵抗力也会增加,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耐药性”。这样的结果是,患者再次患病时,就只能用更好的抗生素。除此之外,输液还会造成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健康的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占绝大多数,有害菌极少,它们维持着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若长期滥用抗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而正常菌种被抑制或杀灭,会加重病情或者出现新的病变。

  此外,医生和患者都应改变用药观念,只要能通过口服药物治疗病症,就尽量不要使用肌肉注射法,能肌肉注射治疗病症,就不使用静脉滴注法。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