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资料图片) |
|
编者按:昨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让我们更多地想到了老人,想到了老人就让我们想到了“孝”。因此,本刊策划了一组“孝刻我心”的报道,从多个方面采访孝的意义、挖掘孝的内涵、理解孝的真谛、赞美孝的音符、捕捉孝的变化……敬请读者关注记者采写的这组报道。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1999年,在央视的春节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亿万中国观众的心。朴实的歌词,平淡的曲调,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究其原因,无非是拨动了千百年来深藏在国人心中的对“孝道”认知的那根弦罢了。那么,孝顺到底是什么?
孝之永恒,中国文化之国粹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孝顺的解释是这样的:尽心尽力承担侍奉父母或长辈的义务并顺从他们的意愿。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士对国孝,子对父孝”已经通过血脉传承,融入到了炎黄子孙的骨髓中。有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这便是古代人对子女尽孝的最基本的理解。而在今天,孝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从个人到社会,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解。
在偃师市城关镇槐庙村,孝顺已经成了《村民公约》中的明文规定,该村曾在2006年分别被洛阳市、河南省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敬老模范村”的称号。该村村支部书记郭玉良这样告诉记者:“在我们村,想当村干部,不孝顺的人是没有资格的。我认为,一个不懂得对自己父母尽孝的人,就根本谈不上为老百姓服务了。”
槐庙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民大部分以做生意为生,而且,每年大家还可以得到村委会的“分红”,诸如米、面、油、钱之类。1993年开始,该村就开始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20元的生活费,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老人只要年满65岁,每月都能从村委会领到100元的生活费。而这每月发放一次的生活费,必须由老人亲自领取,这样不仅能确保钱能真正为老人所用,也为老人提供了相互碰面、活动筋骨、谈天说地的好机会,如果有哪位老人没来,村里的老年协会便会派专人前去探望,以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
现在,槐庙村还盖起了自己的老年公寓,郭玉良说:“敬老不仅是个人行为,也该成为社会责任。”这座老年公寓针对村里年满65岁的老人,只要老人身体健康并且自愿,由村委会、村民组和老人的子女分别出1000元,就能在有专人服务、家电齐全、环境幽雅的公寓里居住一年,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孩子,老人还能免费在这里入住。目前,该院已收住了20多名老人,大家在一起生活,没事儿就在院子里围坐一圈儿,聊天逗乐,怡然自得。
该村负责老年人工作的妇联主任李敏芳说,每年村民们都会选出“好媳妇”、“好婆婆”,由村委会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当然,如果有不尊敬父母的村民,村委会会对其进行处罚,同时在村里公开通报,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让大家一起帮助其改正错误。
孝之缺失,与和谐社会相悖
和谐社会来自什么?应该是与和谐的小家分不开吧!
杨丽娟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可她却把不孝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追星,竟逼得自己的父亲卖肾!她寻死觅活的作法除了让大家反感,给明星增添了许多麻烦,更给我们的和谐社会抹了黑。除此之外,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郭玉良讲了一件事,槐庙村有一位老太太,她有3个儿子,由于儿子们都各自忙于生意,对她的照顾并不周到,老太太患了偏瘫,总是脏兮兮地在这个孩子家住几个月,在那个孩子家住几个月,兄弟几个还常常因为侍奉老人的问题争吵,惊动四邻前来劝解。一次,老太太想喝水,孩子们都出去干活了,家里没人,她从床上跌了下来,自己爬到家门口,脸上又是尘土又是眼泪的,幸亏被邻居及时发现了。这件事在村民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做生意,就不管自己的老娘了?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得知此事,不仅依照《村民公约》对老太太的儿子们作出了处罚,还由专人对他们进行了道德教育。郭玉良说:“让他们上了7天课,学习道德,学习相关的老年人权益法规,后来,几个儿子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现在老太太轮流在各个儿子家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只有村里的每个家庭都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构建和谐社会。”
孝之缺失,挑战了生活质量
郭玉良说,村委会能承担起敬老的责任,当然与村里富裕的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他说,在强调孝顺的最初,主要是依靠各种硬性规定,村委会怎样才能让这些硬性规定顺利实施?因为经济条件好,村民们每年依靠村委会才能领到分红,那么他们当然就要服从村委会的规定了。
“有钱了我也会孝顺,给父母买这买那,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我这不是没钱嘛!”时下,不少人把经济条件当成了孝顺老人的基础,把缺钱当成了不侍奉老人的借口。确实,负担起自己的小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繁重工作和多重压力下,许多人早就想不到生养自己的父母了,有的甚至还要带着自己的孩子住在父母家,靠父母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成为“啃老族”。看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产生怀疑:难道只有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才算是尽孝吗?
事实上,在本刊记者前段时间所做的老年人幸福感的相关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都不会要求孩子给他们提供什么物质条件,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孩子的一个电话、孩子的一句问候、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孝之缺失,是人性的远去
洛阳市心理学会的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素霞认为,孝顺与否,与人性有非常大的关系。她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张素霞说,在经济利益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人性也越来越偏离轨道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有安全归宿的需求。“孝”从狭义上讲,就是子女在老人年龄大时,像拐杖一样让老人心理上有个依靠,用心、周到地照顾父母,服侍父母;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对他们给予自己生命、将自己养育成人、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从广义上讲,“孝”是大爱无言,是对国家、对人类的忠诚和奉献。她认为,假若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社会将会是怎样地和谐!
这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教育有所弱化,在弘扬“孝道”精神上,出现了一些杂音,“空巢老人”、“啃老族”、“不养族”屡见不鲜,这些都影响着部分人的思想,这种现象违背了人心理安全的需求,违背了人的天性,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到个人躯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长大了,是该回报的时候了。周末,带着自己的小家庭回到父母那里,结结实实地给父母一个拥抱,不用不好意思,那是咱自己的爹娘!家太远回不去?没关系,拿起手边的电话,拨通那个埋藏在心底的号码,说一声:“妈妈,我想您了!天凉了,记得添衣服!”
“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亲不待”,请不要让这种悲剧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