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1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刘向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此时,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内,寂静无声。在刘向三同志工作过的处长室,“洛八办”工作人员举行追悼仪式,纪念老前辈刘向三同志。
6日,刘向三同志因病不幸逝世的噩耗从北京传到洛阳,“洛八办”工作人员顿时沉浸在一片悲痛中。根据水利部刘向三同志治丧委员会的安排,刘向三同志追悼会一切从简,“洛八办”工作人员只好在刘老工作过的办公室纪念他。
追悼仪式结束后,在“洛八办”工作了22年的该馆研究室主任王志军告诉记者,缅怀刘老不平凡的一生,感觉刘老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不禁回想起与刘老见面时的情景以及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接着,他讲起了刘老与洛阳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主席亲自安排刘向三建立“洛八办”
1986年元旦前,正在“洛八办”筹建处工作的王志军到北京第一次拜访刘老。
在刘老家中,刘老热情地接待了王志军,和他一起吃饭,看到大冷天他没有戴帽子,还送给他一顶棉帽子。得知王志军专程来了解“洛八办”的历史时,刘向三详细介绍了创建“洛八办”的前前后后:
1938年春,华北沦陷。根据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的洛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准备一旦日寇侵占豫西,就在伏牛、桐柏山区及豫皖等边区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央决定由时年29岁、在军委统战部工作的刘向三负责到洛阳筹建八路军办事处。
那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派人叫刘向三过去谈话。在毛主席办公的窑洞里,主席笑容满面,示意刘向三坐下。刘向三接过毛主席递过来的一根香烟,坐了下来。毛主席首先介绍了当时的抗战形势,接着谈到了洛阳的战略位置,指出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在日军过黄河后,准备在河南一带打游击;二是开展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三是要为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方便。毛主席强调:河南民性强悍,民间枪支多,如果日军一旦过黄河,我们便于发动和武装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临别,毛主席笑着对刘向三说:“你是河南人嘛,派你到洛阳去工作。”
刘向三1909年9月30日出生在邓县(现邓州市)罗庄镇刘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5月,冯玉祥领导的北伐军第14军到了南阳,刘向三当了兵。1931年12月14日,他参加了“宁都起义”,同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历任红14军无线电台大队队长、红5军保卫局预审科科长、中央军委保卫局预审科科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西北保卫局科长,对纠正陕北肃反扩大化、为刘志丹平反作出了突出贡献。“西安事变”前后,他还担任过驻东北军联络员。抗战爆发后,刘向三任中央统战部负责人。
1938年9月,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签署了在洛阳设立办事处的公文。曾在大革命时期与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一起共过事的林伯渠,还以个人名义给程潜写了信。
10月,刘向三带领50余人(大部分是经过长征的军事干部及部分抗大毕业的学生)乘卡车由延安出发,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短暂停留后,来到洛阳。鉴于贴廓巷是洛阳大商号较为集中的地方,为前方筹购物资方便,同时这里交通便利——东与郑洛公路相连,西与洛潼公路相通,南面紧邻洛河最大的南关渡口,另外院子的后门与老百姓住房相连,人员从后门出去不易被监视,因此他们便选定洛阳南门外贴廓巷56号作为办事处。后经刘向三与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几经交涉,程潜才勉强同意在洛阳设立通讯处。于是,南关贴廓巷56号挂上了“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的牌子,但对外联络、行文都以办事处的名义。到1939年元月,卫立煌接替程潜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才改为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当时,无论中央领导还是办事处的同志都习惯地称之为“洛办”。
“洛办”自建立至1939年3月,刘向三任处长,内部设机要室、电台等。1939年3月,刘向三回延安汇报工作。当年5月至10月,中共豫西省委书记刘子久负责“洛办”工作,“洛办”先后设秘书室、总务科、机要室(包括电台)、交通科、发行科、招待所、医务室、炊事班、警卫排等。1940年5月,八路军前总任命袁晓轩为“洛办”处长。“皖南事变”后,“洛办”内设总务股、财务股、文书股、机要室、电台、救亡室等。1942年2月1日,因局势恶化,“洛办”被迫撤离。
“洛办”在圆满完成了其主要任务的同时,以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连接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与延安的交通枢纽,掩护和转送了大批过往干部、进步青年,接待了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彭雪枫等领导同志,在筹集中转物资,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刘向三从王志军口中得知洛八办纪念馆开始筹建时,激动不已。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从长征前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马褡子,还有当年在“洛办”工作时使用的一枚印章,当即捐赠给“洛八办”。临别,刘老挥毫题词,希望洛八办纪念馆早日开馆。
刘向三提议建立洛八办纪念馆
“建洛八办纪念馆,最早是刘向三等老同志在北京提议的。”王志军说,“纪念馆的建立,数刘向三等老同志的功劳最大。另外,市委党史办也做了大量工作。”
1983年春天,刘向三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洛阳,了解“洛八办”的现状。当时,在市委党史办工作的牛宇柯陪同刘老考察。
1983年12月,河南省人大在北京召开河南籍老同志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时,河南省人大又专门召开了在“洛八办”工作过的老同志座谈会。在为期两天的座谈会上,刘向三等老同志表示“洛八办”在抗日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并提议建立洛八办纪念馆。刘向三等老同志的提议得到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从此拉开序幕。
1986年7月,王志军第二次拜访刘向三,此次同行的还有同事王爱文。
为了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此行带着录音机,想让刘老重新讲述有关“洛八办”的历史。尽管工作很忙,可是刘老见到家乡人,听说又是为了“洛八办”的事儿,因此总是抽时间积极配合他们的核查工作。看到一个老干部如此平易近人,王志军和王爱文十分感动。
为了把“洛八办”当年的工作情况了解清楚,他们给刘老带去了“洛八办”布局平面图。当时,刘老快77岁了。为了使调查准确无误,他反复回忆当年各间房屋的用途,并不断和别的老同志核实,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
1987年,洛八办纪念馆开馆,刘老不顾年迈,亲临现场剪彩。
关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刘向三虽然身在北京,却时刻关心家乡的水利建设。
1983年,刘老就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址进行了考察。
1987年,“洛八办”纪念馆开馆剪彩后,刘老提出要到洛阳小浪底看看,王志军当时有些不解。刘向三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方案已定,他曾长期在水电部工作,又是河南人,并在洛阳工作过,因此一定要再看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址。
1994年3月26日,根据中组部有关文件通知,85岁的刘向三离职休养。离休后,刘老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
1997年10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截流,刘向三应邀和李鹏总理一起参加在洛阳召开的庆祝大会。
会后,刘向三抽出时间来到“洛八办”了解纪念馆的建设情况,看望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并和大家亲切合影留念。当了解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参观过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时,热情高涨的刘老又带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小浪底参观。
一席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王志军已经在洛八办纪念馆工作22年了,他说他一直没忘刘老,因为“第一次和刘老见面,刘老的一席话就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6年元旦前在京首次拜访刘向三时,刘老在自己家中对王志军说,在基层干纪念馆工作意义重大,年轻人要耐住寂寞,耐住清贫,安心工作。
1985年4月,洛八办纪念馆筹建。当年7月,还是一个小伙子的王志军来到“洛八办”筹建处报到上班,这一干就是22年。
22年来,风风雨雨在所难免,王志军也有过困惑和动摇,但他最终耐住了清贫和寂寞,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着。他说,是刘老的教诲让他走到了今天。
① 1997年10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刘向三及夫人和李鹏总理及夫人朱琳在洛阳合影。
② 刘向三在洛八办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讲话。
③ 刘向三1985年给“洛八办”的题词。
④ “洛八办”工作人员展示刘向三捐赠的从长征前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马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