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个方案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有所增加,另外,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有望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本报11月10日2版报道)
此次法定节假日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黄金周”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也不只是多了几个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更多的是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从古到今,除夕、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除了计时功能之外,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特殊的文化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遗憾的是,由于这几天不是法定节假日,中国人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民众的精神需求。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今年我国GDP总量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还有“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即将举办的奥运会,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调整法定节假日,为弘扬民族节日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无疑是锦上添花,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当代中国,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法定节假日调整工作,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相信集思广益后确定的调整方案,必将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葛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