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生命也要给予尊严
在市中心医院,一位长期在传染科住院的老干部夜里突发心肌梗塞,医护人员经过连夜抢救,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老人的儿女们正跪在病床前哭泣,一名护士端来一盆温水,用纱布轻轻地替老人擦拭。一名护士手中拿着一张洁白的纸,正在精心地做着一朵小白花。一会儿,小白花做好了,护士把它轻轻地放在死者手中,并面向死者及家属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正在跪着哭泣的死者家属立刻全部站起来,向医生和护士们回了一躬。
这是中心医院护理部开展的临终关怀的一个场面。
2000年,洛阳市中心医院在临床科室引入临终关怀理念。护理部主任张黎表示,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减少病人临终前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维护病人或死者的尊严,同时对病人家属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微笑着“离开”
河科大一附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薛鲜苗介绍说,临终关怀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
来自医学史方面的资料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医院作为死亡的场所,而不是在亲人的怀抱中逝去。病痛和死亡发生在一间间小病房里。在病房中,患者就很难自在地获得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往往只能呆板地面对冷冰冰的医疗过程。
于是,西方一些慈善人士修建了专门收容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前后,天津诞生了我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而临终关怀的理念也渐渐被我国医学界认同。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或无意义的治疗,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病情。
当患者因疾病恶化到晚期,或者因衰老躯体脏器功能衰竭,其必然结果就是死亡,根据临终关怀的理念,这样的患者,不需要再进行化疗、输蛋白、到处切开之类的治疗,他们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舒缓治疗。临终关怀与常规医疗的区别是:临终关怀以人(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焦点考虑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等),一切服务都应根据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去提供,包括心理、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帮助,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医院临终关怀,心理支持尚缺
市中心医院开展的临终关怀包括临终护理、危重期监护、尸体料理,护士们把爱心、人性化照护和责任心付诸病人的日常护理中。
洛阳市202医院老年病科也引入了临终关怀的理念。科主任温维说:“临终关怀首先要让患者享受到身体的舒适。当一位病人一周没有洗澡,一个月没有洗头,或满身污垢时,临终关怀就无从谈起。因为病人的病情严重,看似简单的翻身摆位、吃喝拉撒、清洁及睡眠都是病人最大的渴望。同时,病人还要享受到基本的医学治疗,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痛苦。”
河科大一附院的薛鲜苗则强调临终关怀不仅包括解除躯体的痛苦,还包括心理压力的疏导以及灵性需求的满足(如宗教信仰)。生理上的护理很容易,一些医院能做到,但是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却非常少。
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护士长马冬萍认为,很多病人在临终前都有一些心愿或者需求,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病人的要求。有很多病人在临终前渴望亲情,有的曾和妻子或者子女闹过矛盾,临终前希望能与他们和解,这就需要护士们的努力。在照顾患者的同时,护士还要对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河科大一附院副主任医师杨喜山有心理治疗的经验。他认为,在临终前,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才能让病人微笑着“离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时,此时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保存生命;解除痛苦;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临终关怀为何发展缓慢?
据国内一项研究显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远远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形成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子女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习俗已经很难延续,因此,临终关怀的社会需求非常大。然而,目前我国90%的晚期癌症患者和非恶性疾病的濒死患者没有得到疼痛的缓解、痛苦症状的控制以及心灵的关怀。
薛鲜苗说,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临终关怀医院。没有一个好的引导,临终关怀就很难迅速发展。
杨喜山说,临终关怀的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就拿癌症患者的心理调整来说,不是随便哪个医生都可以胜任的,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生。而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如何有效地管理,就需要相关人士积极探索。
一些医生也对临终关怀如何收费表示质疑。开展此类服务项目要考虑收费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收费标准出台,因此也很难执行。
社会观念落后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杨喜山说,生与死是两件大事,都应该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但是,我们很重视优生,却不重视“优逝”。一些国家从小就进行死亡教育,提倡尊重生命,而中国人忌讳谈死亡,死亡教育是空白,这使得不少人对临终关怀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虽然临终关怀发展缓慢,但是这个理念是值得每个人去了解的,因为它可以让生命的存在更有尊严。”杨喜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