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会现场 |
| 《王二牛之足球学校》剧照 |
| 《愤怒的钢琴》剧照 |
|
编者按 从我市最早的电视剧《白居易》开拍,到今年的电影《王二牛之足球学校》封镜,我市影视业的发展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已经由尝试探索时期进入发展活跃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洛阳影视业大发展,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步伐,12月6日,市委宣传部在洛阳网通公司举行了“洛阳市影视剧创作回顾与展望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市的知名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等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回顾了我市影视业20年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根据洛阳亚伟电脑速录公司的现场记录,特刊登部分人员的发言,希望有更多读者能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我市影视业又好又快发展。
张珂瑜(作家、编剧):2003年,我写的剧本《黄河九十九道弯》拿到中央电视台进行拍摄,大部分资金由省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筹措。当时签约的时候,我不懂制片人是什么,就让央视担任该电视剧的制片人,后来该剧获得第24届飞天奖,我才知道荣誉和奖杯都属于制片人。因此,我就想我们洛阳要打造自己的制片人,这样会对今后的影视创作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市影视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白居易》、《葛巾》到今天的《消失的小学》、《木札岭》、《愤怒的钢琴》、《王二牛之足球学校》,这些洛阳人自己拍摄制作的电影都反映了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百姓自己拍摄的影视剧也活跃丰富了洛阳影视界。汝阳县两个青年自编自导的3集电视连续剧《真爱无言》,真实描绘了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感人事迹;洛阳网民拍摄的《洛阳一家亲》、《打鬼子去》也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推动了我市影视业空前活跃和发展。
洛阳的创作队伍力量比较雄厚,但是大家还没有形成合力来互通信息,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我建议:洛阳努力打造自己的影视公司,建立一个自己的制片队伍,也可借助外部资源发展我市的影视文化产业。比如,洛阳日报社文化传播中心有很多资源,包括摄影队伍、美工队伍、录音队伍等,全市若充分整合资源,一定能开创洛阳影视业发展的新天地。
王自力(编剧、制片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电影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洛阳电影业的发展中,洛阳日报社带了个好头。从2006年我市首部数字电影《消失的小学》,到《愤怒的钢琴》、《王二牛之足球学校》,它们不仅填补了我市电影艺术创作没有作品的空白,而且还为今后我市影视剧创作及市场化运作开辟了新路。
我国已经实行电影电视制片人制,现在全国每年要生产近2万集电视剧,而真正播出的不到一半;电影每年拍摄三四百部,但真正走进院线的只有二三十部。因大成本电影制作费用太高,近几年各地小成本电影发展迅猛,制作效果最好的要算《疯狂的石头》,投入只有几百万元,但最后收益达3000多万元。像洛阳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在电影电视发展方面应该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影视界要拧成一股绳,突出作品质量,逐步把洛阳的影视作品推向全国。
杨岩(作家、编剧):自2004年以来,我创作了多部电视剧剧本。2006年12月,我与海润影视公司签约,创作了26集电视剧《大地》,这是该公司继《亮剑》之后的又一部大戏。通过创作,我对影视剧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现在影视文化都叫影视产业,因为影视业已经步入商业运作时代,剧本、投资、影视制作、发行缺一不可。我认为洛阳已经具备了投入、产出的条件,尽管在专业影视制作和发行渠道方面还处于弱势。这方面北京的优势非常明显,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与他们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事实上,影视产业大多属于一次投资,之后就可以实现滚动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对影视产业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筹划,另一方面,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还要对演员的选择、后期的流通发行等做全盘考虑。我提议可在洛阳建立一个影视公司,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力量,把剧本创作、资金运作、拍摄制作和后期发行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链条,这样洛阳影视业会很快做大做强。
张舒端(作家、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负责人):影视创作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变成商品了,要考虑其投入和产出,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国产影片超过400部,真正能够进入主流院线的只有二三十部,更多的影片只能放在仓库里。市场对影片的取舍是很残酷的!
现在影视创作除了从艺术角度考虑外,还要从市场角度来考虑。电影一般有三类状况:一是叫好不叫座,二是叫座不叫好,三是既叫座又叫好。可目前的电影市场状况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影片比较多。有些片子思想性非常强,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能打动人,但是市场不认可。希望大家在创作时,要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充分思考、调查和论证。
电影的创作与发行放映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电影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即具有商品属性,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希望大家在强调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前提下,重视作品的观赏性,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的功能。只有这“三性”统一,才称得上是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而好电影加上成功的市场营销,才能提高电影的上座率。目前洛阳人创作的电影还很少,很希望洛阳的电影能够在河南、全国打响,让640万洛阳人民能欣赏到咱们自己打造的优秀电影作品。
李永庆(作家、编剧):影视剧制作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以18集电视剧《白居易》为例,该剧在写作、制作过程中得到市委宣传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后来在央视和全国多家卫视台播出。
一个电视剧要想成功,选好题材、塑造好人物、编好故事,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其中选材比编故事、写人物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题材,要想写好也是不可能的。比如《白居易》,我在选材时主要侧重于名人传记,因为白居易毕竟是洛阳人,在洛阳生活了18年,该剧势必会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选好题材的同时,还要编好故事,做到教育他人、感动社会。唯有如此,才能让导演愿意拍,制片人愿意投资,电视台愿意播,老百姓愿意看。
乔仁卯(作家):影视创作一直是洛阳文化人的一块心病。十几年前,我市就提出要有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视连续剧、一幅好画和一首好歌。这些年来,我市几部电视连续剧、电影相继问世,大家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我市的作家队伍相当庞大,目前登记在册的有近600人。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有一批小说作家是非常能编故事的,可由于对外交流少,在影视创作的专业知识上存在明显不足,写出的剧本从选材到表现形式上还不够吸引人。如果我们能把比较有潜力的作家集中起来,请专家或著名导演对他们进行培训,或者让他们到著名院校学习进修,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文学创作要靠智慧、思想、感情的积累,有关部门应该经常组织大家进行沙龙式的交流聚会,通过思想的碰撞,对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不同的作家们的创作都会大有裨益。
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实,历史事件琳琅满目,影视创作从这些方面选取素材是非常便利的。目前以洛阳历史事件、文化背景为主题的作品非常少,很多题材都没有充分反映出来。比如围绕洛阳历史上的人物、主要的文化景点,我觉得不能仅仅拘泥于历史事件的细节,还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大家想想《少林寺》这部电影,有这个故事吗?其实《少林寺》的故事内容来自十三棍僧救唐王,一个很小的背景却写出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影响了中国甚至全世界。
孙建邦(作家):近年来,洛阳本土电影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洛阳人民关注的一个热点,代表作就是《消失的小学》、《愤怒的钢琴》、《王二牛之足球学校》和《木札岭》。我认为这几部电影是洛阳电影的代表作,其共同特点是把现代的事件、题材放在洛阳古老的乡村、放在中国变化变迁的背景中,彰显了洛阳地方特色,走出了一条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吻合的路,这是洛阳本土电影的一个重大进步。
剧本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一旦将剧本搬上银幕就变成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一名作家,你想写什么,该写出来的时候就充分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写出好的作品,还能给读者、给时代留下很多记忆。要将作品拍成电影并搬到银幕上,对作家又是全新的锻炼和培养,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给予大力支持,作家也要有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电影制作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影视创作,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获奖作家,希望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和奖励。
陈昌华(编剧、制片人):洛阳是我影视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一支比较成熟的编剧队伍。当前,我市还缺少一部能够产生震撼力的大戏,希望洛阳的同仁们继续努力,多出精品力作;有关部门要尊重艺术创作者的劳动,优化创作环境。
来学斋(历史学家、市史志办主任):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记录影视的发展。多年来,我们一直记录我市的影视发展情况。我认为,发展影视业要着力在洛阳打造影视基地,让影视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影视;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制片人、电影剧本创作队伍、导演队伍、媒体支持等,形成强大合力。
李宝琪(编剧、导演、制片人):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站在北京看河南、洛阳,觉得这里的影视资源无处能比。如果将龙门、白马寺拍成影视剧作品,那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问题的关健在于怎么拍、谁来组织、谁来扶持。从现实题材看,以一拖集团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三代产业工人的情感历程为主线,拍摄一部30集的电视剧《东方红的儿女们》,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2006年,我们就开始酝酿,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剧没能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非常可惜。一拖是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下线的地方,“东方红”又能引起几代人的强烈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一拖的历史就是一部洛阳50年创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共和国5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如果这样一部电视剧拍摄出来,就一定能在全国打响。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领导曾明确表示,该题材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大作品,剧本拿出来就可以筹划拍摄,央视也会投资,并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不过,前期工作要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人员,让专业创作人员真正参与介入,才能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两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洛阳日报社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拍摄了4部电影,其中《消失的小学》和《愤怒的钢琴》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消失的小学》获河南省第三届优秀文艺作品电影类大奖,《愤怒的钢琴》被国家广电总局选送参展法国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木札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成绩喜人。在当前影视剧大发展时期,洛阳在全省18个地市中已经走在前列,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明天洛阳影视业一定会更繁荣。
归宝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作为文化资源大市,洛阳要努力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洛阳影视业更应该有新作为、有大作为。
洛阳的影视艺术事业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其发展已经由早期的尝试探索时期进入了发展活跃时期,其标志为影视专业工作者都有一股拍摄影视剧的热情,老前辈焕发艺术青春,一批新人不断涌现;除了专业人士,一些DV爱好者也在创作拍摄影视作品;企业界积极主动参与影视剧的拍摄与制作;各级党委、政府对影视创作拍摄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已经有几部好的影视作品问世。
今后影视业怎么发展?第一,广大文化人要主动走向历史前台,通过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经济的全面发展来带动文化的发展。第二,洛阳要努力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沿,现在我们还缺少在全国真正能够叫得响的大戏、大剧、大片,还需要奋起直追。洛阳的影视创作、戏剧创作以及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创作若想有一个大发展,就要围绕洛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进行创作,以提高洛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文化产业要面向市场,影视业要成为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前锋。第四,要鼓励民间资本对影视业的支持,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发展影视业。第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领影视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对影视业创作的投入,做好影视业发展的规划,加强影视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制定和落实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影视业创作、拍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共同推动洛阳影视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 孙梅芳 通讯员 古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