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识读对照。(资料图片) |
|
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的网民不愿意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面对挑战,网友们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更有了应对的策略,把刺激化为动力。
争议 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
今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个~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中方代表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韩国《朝鲜日报》就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学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10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报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关于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 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种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热评 汉字生机勃勃无须“申遗”
这一系列消息当即引起中国网友强烈反应,加之韩国此前大动作为端午申遗,一系列“争端”引发中韩传统文化之争网络论战。
回顾在china language 网站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争论时,网友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而经过搜索后,大家又发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个话题早已在google等论坛上炒得沸沸扬扬,代表性观点就是:“商以前,韩国人住在山东。后来韩国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商朝,并发明了一种文字(即汉字),但这种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语言相适应。只有华夏部落忍受下来并发展了和其相适应的语言。而周朝打败了商朝,韩国人退出中原后,就抛弃了汉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韩语。”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剽窃!”一位留学韩国的网友“我的中国心”愤慨地说,“有个韩国名校博士和我讨论,竟坚持说甲骨文是从朝鲜半岛传到中原的。要知道,韩国直到15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韩国建国后,为了‘去汉化’才禁止使用汉字,而韩国学者‘参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史书,韩国以前根本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面对韩国学者一套又一套的“论据”,不少中国网民说:“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东南亚和东亚的不少国家,比如日、韩。”还有网友说:“韩国学者的逻辑起点有问题。韩国人发明了汉字为什么自己不用,无偿送给中国人而自己又另外弄了一套?”
也有天涯网友对韩国汉字“申遗”作出讥讽式的解读:“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
应对 有心、有力保卫汉字“所有权”
如何保护好汉字,不让汉字成为别人的遗产?网友各出妙招,归纳起来就是“有力”与“有心”。
“有力”是指过去汉字文化圈使用汉字是因为中国经济强盛、文化先进。有网友提出,新世纪推广汉字同样需要国富民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强盛,从前的汉字圈国家开始有了重新恢复使用汉字的需求与热情,这是值得肯定的事儿。
除了经济强盛,推广汉字还要“有心”。古老的汉字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汉语热和孔子学院使汉字又一次大步走向世界。
此外,还要尊重汉字的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无疑是考虑到繁体的汉字难写难认,为让更多的人易于学习和掌握汉字才作出的决定。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简化过度的“第三套简体字方案”后来便被废止了。
讲到汉字,离不开书法。在广东,书法一直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而浙江近日也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选修课程。
访谈 汉字表达如此接近生活
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似乎不太注意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当我们听瑞典人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讲汉字的故事时,才发现自己正跟着一位外国向导一起浏览着中国的文化史。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汉学家,曾任瑞中协会主席。其代表作品《汉字王国》是她对汉字数十年研究的结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汉字的渊源,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入门书籍。
记者:您为什么要在《汉字王国》里讲述汉字的故事呢?
林西莉:这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和它最初的形态吸引了我,而且我发现,即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里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和学习,却很少加以解释。
记者:您解读汉字的方法有何好处?
林西莉:这样能具体、深入地理解这些汉字,比如,讲述这些文字表现的自然场景——田野、山河时,效果就特别好。当我致力于对汉字的象形起源作简明、通俗的论述时,就发现原来汉字与其表达的生活如此接近、充满趣味。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您还发现了什么?
林西莉:我发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与3000多年前文字创造者经历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愉悦感。
记者:您花了8年时间写这本书,而且采用了轻松自如的表达方式,您觉得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林西莉:中国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其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记者:能举些有趣的例子吗?
林西莉:就以“人”为例吧。“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剖面的形象,直立着,手下垂或轻轻地举到前面。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两个人站在一排,便成了“比”字。若是两个人背靠背,则是“北”字,这与中国民居和其他场所都是坐北朝南有关。而“人”和“言”组成了“信”字,可谓“言而有信”。
链接
中国使用汉字逾3000年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辞海》记载:“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造字者。”
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被发现超过3000个字汇。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1000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发明了“训民正音”(韩文字母),韩语才改用字母和汉字夹杂标记的方式。
因此,汉字并非韩国固有文字。
(综合新华网、金羊网、《新快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