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在省外某军事院校读大学一年级的小杨突然背着行李回到了孟津老家,这个19岁的女孩哭着告诉父母,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她,她没法继续上学了。回洛阳一周后,小杨仍旧讨厌学校,每次提及老师和同学时,她总是情绪激动,充满愤懑。感到情况严重的父母,把小杨送到了市中心医院的心理医生面前。
大哭大闹后被迫休学
满脸委屈的小杨讲述了被迫休学的原委。
在10月的一次全校学习大会上,小杨因为没有认真听讲而被队长批评,她辩解说自己正在看大会的学习材料,没有做错什么,她的申辩被认为是顶撞队长,遭到了更严厉的批评。因为觉得当众难堪,“下不来台”,小杨突然坐在地上大哭大闹,谁劝都不听,她严重扰乱了大会秩序。校方了解到,同学们反映小杨平时不跟大家多交流,经常自言自语、自唱自笑,怀疑她“精神有问题”。于是,这次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就劝小杨暂时休学。
问及在大会上出现极端表现的原因,小杨说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但队长太凶了,让她很害怕,再加上在大会上被连续批评让她觉得很难堪,她认为大哭大闹能帮她逃避严厉的批评,“没想到学校却让我休学了”。
不会与人交往的“班干部”
自言自语、自唱自笑,的确可能是精神类疾病的表现,但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史静杰经过和蔼、耐心的询问了解到,小杨并不像一般的精神病人那样对自说自笑浑然不知,她明白每次自言自语的内容,她的思维正常、逻辑合理、记忆准确。最后,小杨告诉史大夫:“因为没人跟我说话,我才自己跟自己说话,唱歌给自己听、笑给自己听。”
据了解,从小学到高中,小杨总是一门心思学习,很少跟同学交流,她因为成绩优秀一直被老师任命为班干部,此工作仅仅是帮老师收作业。可到了大学,班干部是经过竞选演说、同学投票选出的,内向的小杨突然从“管人者”变成了“被管者”,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在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小杨突然发现学习以外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她想亲近同学,可生硬的表达被认为是古怪的举动,久而久之,她和大家越来越疏远。
史大夫说,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杨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单纯而幼稚,其思维水平基本停留在小学6年级学生的状态。从小到大过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使得小杨这个从小做班干部的女孩,忽略了学习以外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其进入大学后,就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来玩“家家酒”,看你在想啥
针对小杨单纯、善良又非常孩子气的特点,史大夫选择了“家家酒”式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疗法,这在国外被称作箱庭疗法。
据介绍,沙盘游戏疗法是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此疗法可以促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以恢复。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但这一自我治愈力因各种原因有时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以沙箱为中心,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就能得以发挥。
通过使用箱子、沙和玩具制作的箱庭作品,可以将人的心象充分地表达出来,而心象是指有意识与无意识、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相互交错时产生的由视觉所捕捉的映像。这样,通过象征的作用,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回归到婴儿般整合的状态,便会滋长新生力量,抵制消极力量并得以保持,促进个体的自我整合。
军队和大狮子
面对各种小玩具、小模型,史大夫让小杨尽情发挥,自己挑选玩具摆出喜欢的画面。游戏式的治疗引起了小杨极大的兴趣,第一次,她摆出了大狮子和军队相对峙的场景,并且选用了骷髅等代表冰冷意义的模型。
史大夫分析说,这个场景反映出19岁的小杨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大狮子是队长的代表,军队则代表小杨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她对外界持一种高度的敌对状态和危机感,于是表现出迷茫和害怕的心理冲突,她的攻击性和毁灭性表现出自我保护和壮大的意愿。
在史大夫的引导下,小杨想在游戏中解决大狮子和军队之间的矛盾,但她采取的是直接对大狮子进行说教的办法,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路或桥等联系,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手段。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游戏,小杨在史大夫引导下,自己总结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意识和技巧”的结论,认识到很多事情需要换位思考,“我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课本学习,忽略和遗落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习,我的成长岁月除了课本之外是空白的。”
三个家庭场景
在后来的沙盘游戏治疗中,小杨摆出了三个场景。自己的家,没有人物,仅有学习用的桌子和钟表;邻居家,有沙发、茶几、快乐的小伙伴;学校,有教学楼和女老师。
根据小杨的自述和史大夫的分析,“学校”是小杨上小学时的情景,在小杨的印象里是“严厉和不近人情”,说明小杨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小杨家”缺少人物和营造温馨气氛的家具,说明她的内心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天伦温情,仅仅认为家就是学习的地方,也说明她与父母缺乏有效沟通;“邻居家”是小杨记忆中一个同学的家,那是她内心渴望得到爱和关怀的典型表现。
在史大夫的引导下,小杨逐渐学会把邻居家的温馨摆设放到自己家中,并逐渐添置了“爸爸、妈妈、我”等人物,摆上了床、厨具等家具,设置一些充满温情的对话等。在游戏治疗过程中,令她不快乐的学校场景逐渐被她取缔和淡忘。
经过一个多月的沙盘游戏治疗,小杨学习并体验了真诚沟通、换位思考、体谅、宽容以及面对问题该如何寻找有效解决方法等,小杨感觉找到了自己缺失了的那部分成长岁月。
12月中旬,陪着女儿回到学校的小杨妈妈兴冲冲地给史大夫打来电话,说小杨主动找队长承认了错误,并且开始主动帮同学打开水、相约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等,这在以前几乎不可能发生在看似冷漠的小杨身上。
现在,随和、宽容的小杨已经逐渐被同学们接受,她和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 本报记者 吴彬 通讯员 王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