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们归心似箭。
毋庸讳言,现代人过中秋节,只剩下吃月饼一项内容,中秋节背后的民族个性、文化内涵、人文情怀、家庭温情,大多被无情地简化掉了。
如果说过去大家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重温传统习俗的话,今年中秋节,国家首次放了3天假,让大家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父母团聚,人们可以回归传统,通过一项项隆重而温馨的过节程序,尽情享受中秋月明背后的浓浓亲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人们格外看重中秋节,过节习俗复杂中有快乐,隆重中蕴温情。至今,在老城区一带,仍有不少习俗遗存下来。
昨日,洛阳民俗专家、文化界大名鼎鼎的“寇氏昆仲”——寇北锁先生和寇北辰先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老洛阳人的中秋习俗。
提糖月饼 渐成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洛阳市场上几乎没有苏式、广式月饼,老洛阳人吃的月饼是提糖月饼。
提糖月饼,类似烧饼大小,硬邦邦的,吃起来需要用牙一点一点地磨,味道却很甜,越嚼越有味道。提糖月饼的馅儿,用核桃仁、花生仁、红绿丝等果品做成,有香有甜。
中秋节前后,人们会到街上购买提糖月饼,给亲朋好友送礼。有趣的是,传统的提糖月饼,每包内有4个,大小不一,摆成金字塔状。
寇北辰先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提糖月饼逐渐被新式月饼取代,市场上很少能买到,虽然他年龄大了,牙也不好,但最喜欢吃的还是提糖月饼,尤其怀念里面久嚼不烂、酸酸甜甜的红绿丝。
自炕月饼 再蒸枣糕
寇北锁先生说:提糖月饼,是送礼用的;为了省钱,大部分洛阳人都在自家炕月饼。
过去,很多人家里都有月饼模子,用两块木头雕刻而成,模子后装有长把。人们把包上馅儿的面团用上下两个模子一夹,面团就成了月饼形状,上面印有“玉兔东升”、“花好月圆”等,还有好看的花纹。然后,将它放在鏊子上炕,制成又焦又脆的月饼。
自家制作的月饼,分甜、咸两种。甜月饼,一般用柿饼、红绿丝等做馅儿,有的家里还用核桃仁、花生仁、冰糖等原料制作“五仁月饼”;咸月饼,则将花生和芝麻炒熟、碾碎,拌些花椒面、盐等佐料,制成粉状馅儿。
寇北锁先生说,咸月饼制成后,中间会鼓出包,放在耳边一晃,能听到月饼馅儿发出的“沙沙”声,咬上一口,里面喷香的粉状馅儿,能一下子流到嘴里,美着哩。
蒸枣糕,是洛阳人过中秋的另一风俗。枣糕一般分两层,底层是面,上面一层是用面捏成的“玉兔捣药”、莲花、十二生肖等模样,染上各种色,再放上鲜红的大枣。枣糕蒸熟后,热气腾腾、颜色鲜艳,让人直流口水。
中秋“圆月” 祈求安康
洛阳民谚称:“男不圆月,女不祭灶。”自古以来,洛阳人就有中秋夜“圆月”的传统。
“圆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拜月”,仪式隆重,规则严谨,等级分明,丝毫不能马虎。
中秋之夜,皓月初升。人们在院子的东南角摆上八仙桌,桌正中摆上一个硕大的枣糕,四周摆放梨、枣、石榴、葡萄四色供果;枣糕前边,月饼从大到小,摆成金字塔形状,摞起老高;月饼旁,摆上一盘煮熟的毛豆角;八仙桌上点上两支蜡烛,前边放上香炉,点上三支香。
此时,全家所有女性,都会在辈分最大的老人率领下,按照辈分高低跪成数排,恭恭敬敬地拜月。辈分最大的老人,嘴里念念有词:“月奶奶(洛阳人对月神的尊称)降福人间,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此时,明亮的月光与摇曳的烛光相映成辉,朦胧之中,身姿优雅的洛阳女子盈盈跪倒,向天上的“月奶奶”祈福祷告,构成一幅浪漫、温馨的“洛女圆月图”,成为洛阳人对中秋节最美好的地域记忆。
抛撒毛豆 讨教曲儿
妇女们“圆月”仪式结束后,家里的小孩会一拥而上,跑到供桌旁,抓起毛豆角,争着往天上扔,比比谁扔得高。
寇北辰先生说,传说月亮上有只玉兔,孩子们扔毛豆角,就是喂玉兔,祈求玉兔降福人间。我小的时候,每到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最盼的就是撒毛豆角,拿出吃奶的劲儿,希望扔得比别的孩子高。
抛撒完毛豆角后,根据传统习俗,孩子们会拥到辈分最大的老人前,争着恳求:“奶奶,教个曲儿吧!”
皎洁的月光下,老人抱着最小的孩子,教大伙“唱曲儿”(顺口溜)。寇北锁先生回忆说,洛阳老人们在中秋之夜传授的顺口溜分好几种,有专门逗孩子玩的:“月奶奶,白瓜瓜。爹织布,娘纺花。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娃娃小指头。”有教育孩子努力念书的:“月奶奶,白亮亮,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锤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红旗插到咱门上(指科举高中),看看排场不排场……”
赏月吟诗 文人雅好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梦》中林、史中秋之夜联诗,成为人们心中最优雅的赏月吟诗画面。一边赏月,一边吟诗联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雅好,不少诗歌因此成为脍炙人口的中秋名句。
寇北锁先生说,洛阳文人特别重视赏月吟诗,早在中秋节前几天,他们就会制作一些“赏月帖”,邀请知交好友数人,欢聚一堂,一边饮酒赏月,一边吟诗联句。
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还保留着前清秀才高祐先生的诗集。我们在诗集中了解到,当时的文人从农历八月十四日,直到八月十六日,连续三天夜里赏月吟诗。
高祐在《中秋同友赏月》诗中写道:“遍地青华天上生,天心月魄两盈盈。光随十二月中满,难得中秋一夜明。”
次日,高祐还和文友一起赏月,写了《仲秋十六日》的诗歌:“赏月一年有几回,一宴初罢即重开。窗前花影迟迟去,梦里还呼取酒来。”
中秋节,偶尔也会出现因阴天、下雨看不到月亮的情况。寇北锁先生说,洛阳有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说的是只要中秋之夜看不到月亮,次年的元宵节肯定会下雪,我观察了几十年,发现这个谚语每次都灵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观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