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平顺县一个邀请,他们要搞一次全国新闻记者采访活动。
对于平顺,我既没去过,也无所闻,实在陌生。
上网看图,方知是山西省东部一个17万人的山区县,处于山西、河南、河北交界之地。
车进平顺,一派秋色。峰峦叠嶂下的沟沟峁峁,玉米挺拔,谷穗深垂,林果艳红,野花飘香,峰岭相连的山野透出的是丰收和安详。
人行几十里,尽在岭壑间。平顺县城,就坐落在两条山沟的交会处。平顺历史不长,只有近500年,传明嘉靖年间,当地爆发农民起义,历时14年之久,遭明廷镇压后,取“平顺百世之泽”之意,赐名平顺县。
这里两山之间沟宽不足千米,长约三公里。狭窄局促所在,一座整洁美观的县城悄然静立。高低的楼房,外墙统一为白色;城中间的小河,河堤垂直铺砌,内侧贴天蓝色瓷砖,清流荡漾,依次而下,活像流动的泳池,令人心动。条条柏油路,整洁无尘,路两侧的水泥道牙也都统一刷为白色。
城小,只有3万多人;城窄,夹在两山之间。但追求生活之美的平顺人,硬是在城区的南北山上,建起两座公园,一曰翔龙,一曰彩凤,亭台楼阁,花树繁茂,精致的广场,舒缓的乐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陶冶情操的绝佳之地,令来自全国各地见多识广的记者们感叹连连。
平顺县城,是来客的落脚之地,也是送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叹。平顺的另一可骄之处,则是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平顺地处太行深处,可就在这山大沟深之地,竟分布有汉寨、唐堡、赵长城等1500多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的分别有大云院、金灯寺、龙门寺、九天圣母庙等10处国保、5处省保、14处市保等遗址。真可谓华夏文明五千年,山川处处见遗存。
在山峦耸峙的龙门山前,我们参观了龙门寺。该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公元559年),现存殿堂集五代、宋、金、元、明、清木构建筑于一体,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朝代最多最集中的古建群,被誉为“立体式古建博物馆”。那殿堂内外平滑整齐的浑厚砖墙、精致细腻的雕刻、完整严谨的斗拱檐梁、斑驳的寺前台阶,令人对这座建于千余年前而人迹罕至的深山古寺心生无尽敬仰。
平顺有山,有奇峰深壑,有悬瀑飞泻。在这太行之中,可以感受险山峻岭的刚烈雄伟,可以体味碧水流泻的清心柔美。白云深处井底村,山险石奇,林木苍翠,从山顶顺沟而下,伴随水流走向井底村,村中石板街、石头房、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纺车、布机,使人恍若回到远古民间。号称“北方九寨”的天脊山,天泉高瀑,飞连晋豫,瀑布高达364米;螺旋栈道,凌空飞架,天桥宽至400多米。
太行山缺水,但平顺有水。平顺人用尽心机开发水。流经平顺东部的漳河先是被用来建电站发电,继而又利用其在山间流淌开发为山水游,到下游河道内又被开发成华野漂流区,并连年举办华野漂流大赛,如今已以“华北第一漂”而初扬芳名。漳河的出境处,就是名扬天下的林县红旗渠的源头。在红旗渠的渠首,漳河水一分为二,一流河北,一进河南,海河水利委员会在此设立了调度站专司分流的管理。依托山水,精心开发,平顺旅游吸引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游客越来越多。
雄浑太行,诗画山水。这里不光壮美,也是一代代英雄辈出的土地。战争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抗日队伍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距县城不远的西沟村,是著名的农民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该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前民工达到400多人,参军上前线80多人,英勇捐躯20多人。
在西沟村史展览馆,当我们握住78岁女劳模申纪兰那粗糙的双手,望着她那沧桑坚毅的面庞时,深深感受到这位目前唯一的全国第一届到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刚强人生。
申纪兰,1955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省、市、县担任重要职务的女劳模,却一直生活在西沟村。外出工作开会之余,谋划集体企业发展、下地坚持劳动仍是她现在每天的必修课。“纪兰精神”目前已成为平顺和山西省着力弘扬的一面旗帜。
去平顺井底村的途中有一条被称作“空中隧道”的山间公路,这段公路距山顶和沟底都有上百米,完全悬在半山腰,在半山腰悬崖间被分段打洞,进去后前后掘进,长达3000多米。从远处望去,隧道外侧分布的洞口就像一扇扇窗户,隐约可见汽车在里面穿行,当地人形象地称此段路为“挂壁公路”。这段路,靠的是深山中的井底村人几年如一日地钎掘锤砸。在汗水、泪水和期盼中,洞一眼眼凿穿,路一寸寸延伸。英雄的土地,奋进的精神,平顺人把它归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特别重情义”。在平顺,有人讲了这么一个细节:为了感谢在外地工作的平顺人对家乡的厚爱,县里组织机关干部到沟旁田间为其祖坟植树培土并拍照片寄给每一个人,不少人为乡情所感,又纷纷牵线搭桥到家乡投资兴办产业。
行在平顺,风物满眼,朴中蕴秀,静中现动;离开平顺,思绪翻飞,难说再见。太行山、漳河水、龙门寺、西沟村……那苍茫山影中的一幅幅鲜活画面,仍时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