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目前,高中一节课的时间有的为40分钟,有的为45分钟。但研究表明,在一节课中,学生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3分钟。这就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中不断创造新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就从课堂的“问”与“答”方面谈谈怎样创造课堂教学的兴奋点。
教师“问”、学生“答”,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造兴奋点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细胞呼吸”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当我讲到无氧呼吸的两种途径,一种是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C02和C2H50H,一种是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乳酸。讲完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一下,同是丙酮酸,为什么两种途径的产物相差就这么大呢?(模仿范伟的语气)”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都笑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把问题给解决了。这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的。所以,要想在教师“问”、学生“答”中创造兴奋点,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工夫,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预设。
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这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要求,也使得课堂不会严格按教师的预设进行,会出现很多变数,一个表现就是学生会打断教师的教学进程,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或提出新的看法,这是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对课堂的预设,而对学生发问不重视,怕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殊不知,学生的“问”有时比教师的“问”还要有价值。对学生而言,他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就说明他思考了,这也是其创造力的体现,表明他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若能及时把握机会,合理处理学生的问题,可能会创造新的课堂兴奋点。所以,我还要说说在学生“问”、教师“答”中如何创造兴奋点。
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恩格尔曼的实验进行得很顺利,突然班里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停下来,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问:“老师,您刚才讲恩格尔曼做实验时,先在黑暗中对水绵用极细的光束照射,观察好氧细菌的存在位置,然后再完全曝光,那么在黑暗中如何对装片里好氧细菌的存在位置进行观察呢?”他的问题出乎我意料,我当时出了一身冷汗,这个问题我要回答不出来会很丢面子的。这时我又听到下面有学生嘀咕:“老师也被问住了。”这句话倒让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大家跟我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呢?所以我马上自嘲道:“这个问题我还真回答不出来,那么大家能否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学生一看我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都很兴奋,都在想这个问题。
我当时暗自高兴,一是我给自己争取了思考时间,二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箭双雕”啊。后来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答案则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课堂资源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想,这可真是一举多得啊。
记得一位教师上完课后,听课的一位同行问他:“您的课处理得这么好,您准备这一节课需要花多长时间?”他这么回答:“一辈子。”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之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兴奋点,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