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洛阳·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吃得苦中苦 育出仨俊才
30年前拾柴火 如今做饭用煤气
读者节三部曲
本周六齐上演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夫妻俩背井离乡来到洛阳,靠卖凉皮为孩子积攒学费。13年的辛苦终得报偿——
吃得苦中苦 育出仨俊才
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王占国 文/图
  10月10日上午,在关林五金建材市场一个热闹而又狭窄的小巷里,郑国强夫妻俩像往常一样不停地忙碌着,国庆节放假的女儿郑亚萍和小儿子郑亚龙也来到父母的凉皮摊帮忙(如图)。

  “干到过年,就能攒够一个孩子的学费。过了年再想想办法,晚上多卖几个地方,差不多能攒够两个孩子的学费。”这样筹划着,郑国强开朗地笑起来,犹如艰辛从没发生过。

  为了孩子上学 背井离乡打工

  郑国强和妻子来自嵩县大坪乡流涧峪村。

  郑国强今年50岁,市场上熟悉他的人都称他老郑。日渐花白的头发和饱经沧桑的脸,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流涧峪村是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老郑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偏瘫卧床不起,老郑家成了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为了给偏瘫的母亲治病、给孩子们筹学费,老郑可谓绞尽脑汁。

  1995年,老郑的母亲病重去世了,小儿子也要上学,家里的情况一下子窘迫到了极点。看到村里有人到城里打工,夫妻俩也心动了。妻子用3个多月时间给孩子们做了十几双鞋子和鞋垫,足够他们穿两年。一切安排就绪,夫妻俩千叮咛万嘱咐地告别了孩子们,来到陌生的城市。那年大儿子10岁,女儿8岁,最小的儿子才6岁。

  夫妻俩来到关林市场做小吃生意。一辆亲戚给的旧三轮车,一个盛凉皮的玻璃柜,便成了他们的“流动小吃部”。 开张那天是个阴雨天,他们撑了一把大伞,两人在伞下眼巴巴地等着,第一天总共卖了25块钱。虽然钱不多,但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此后,夫妇俩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生火做凉皮,5点多就出摊。晚上收摊后,夫妻俩还要骑车行半个多小时,到附近的铝锅厂门口再摆摊,好趁工人晚上下班的机会能多卖几碗凉皮。他们回到租住的平房时,都快半夜了。

  寒门飞出三个大学生

  “印象中,爸爸总是在笑,但我知道他很苦。”接受采访时,亚萍多次这样对记者说。

  为了省钱,13年来老郑每天只吃两顿饭。每天把摊摆好后,老郑还要在6点钟前赶到菜市场,捡菜贩子丢弃的菜叶。

  “有时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完整的白菜。”到关林菜市场捡菜叶,老郑已经坚持了13年。关林附近的几个菜市场他都去过,那里的不少菜贩子都知道他,有时候也会把卖剩下的蔬菜送给他。

  “没啥不好意思的,好好的菜叶,洗干净了都能吃,这点儿难处难不倒我们。”老郑面带微笑说。

  老郑收摊回去的路上,记者发现他一看见路边有小纸盒、饮料瓶就停下车来,捡起来装到车篮里。从市场到他家骑车大约需要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老郑总共下车16次,捡了一些纸盒和几个瓶子。

  让老郑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也很懂事。

  2003年,儿子亚旭考上了南开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亚旭来市里告诉父母好消息,但为了省车钱,他从大坪乡步行到关林,91公里路程,他整整走了一天。最后实在走不动了,才花1元钱乘公交车。看到儿子筋疲力尽的样子,看着录取通知书,母子俩抱头痛哭,老郑也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2005年,亚萍考上了河南大学;2007年,亚龙考上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贫苦的家庭终于“飞”出了3个大学生。

  “我还干得动,什么坎儿都能迈过去”

  13年来,无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老郑夫妻俩都在市场上忙碌着,始终用辛勤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梦。

  儿子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每月都会把攒的几百元钱寄给老郑贴补家用。但老郑每次都悄悄地把钱存起来,依旧起早贪黑忙碌着。“我还干得动,孩子的钱存起来,将来他们有大用处。我不图孩子们报答,靠双手勤劳肯干,什么坎儿都能迈过去。”老郑说。

  老郑真的老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白头发也越来越多,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让他患上了胃病、慢性气管炎等。为了多攒些钱给孩子们交学费,多年来老郑去医院开的最多的药是止疼片,他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们,一直默默地承受着病痛。

  “我和老伴儿结婚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供3个孩子上大学,哪怕每天喝稀饭,只要能让孩子们上学,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谈及以后的日子,老郑的脸上露出灿烂、骄傲的笑容:“只要孩子们想接着考研,我们俩就一直供他们。”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