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继香港近日发现三聚氰胺鸡蛋后,10月29日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又分别检测出问题鸡蛋,生产商分别为山西省长治市绿色生物发展中心与湖北荆州双港畜禽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其中长治产慈云祥牌土鸡蛋每公斤三胺含量达3.5毫克。(本报10月30日11版报道)
继三聚氰胺牛奶后,三聚氰胺鸡蛋又“滚滚而来”,让人震惊而后怕。可是,大家更想不到的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三聚氰胺依旧未被及时地列入鸡蛋常规检测范围。
我们常说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可现在看来,没有举一反三的亡羊补牢,真的是很难让人放心。诚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公布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然而,这种“就事论事”式的补牢,注定是顾此失彼的。这不,问题马上就显露出来了!
有了问题牛奶事件的前车之鉴,鸡蛋检测怎么依然不在乎三聚氰胺,任其在鸡蛋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跳舞”?国家出台相关检测标准,为何屡次是在关口“失陷”之后?据报道,首部涉及鸡蛋的国家标准将很快出台,对鲜鸡蛋中可能存在的3大类近20个项目的公害污染物指标作出更为严格和明确的规定,但此前公布的新标准中并没有涉及三聚氰胺。
产品质量检测究竟还有多少漏洞?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有关部门公布了临时管理限量值,现在,三聚氰胺鸡蛋事发,我估计在民众和舆论的呼吁和压力下,相关质量标准也会马上公布。真的不希望看到三聚氰胺下一次又伤害我们的胃。 (吴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