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文静 图 | |
18日,在新区关林大道和长兴街交叉口南侧的一建筑工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大型唐代壁画墓,近几天他们正忙着揭取壁画。
昨日,本报记者体验了一番考古工作,了解到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揭壁画原来这么难
老百姓常用“左青龙右白虎”来形容好风水。唐代壁画上的“左青龙右白虎”果然气度不凡:这个唐代壁画墓保留下来的青龙花纹长5.52米,白虎花纹长4.4米,龙、虎均有“双翅”,踏着祥云,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负责揭取壁画的是市古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馆长王爱云说,揭取壁画是一项复杂、严谨的工作,要经过清理壁画、用胶片描绘壁画、仔细切割、反复烘烤、喷洒药物、抹胶粘纱布等程序。
“烧烤炉”成了考古工具
我们正在观察壁画时,突然间头发、上衣被“雨水”打湿了。我们抬头一看,原来是塑料工棚上凝结的水滴被大风吹落下来,就跟下雨似的。
说话间,工作人员李胜军、李波抬着一个炭火炉子进了墓道。
“咦,咋冒出个‘烧烤炉’,你们要在工地上烤羊肉串吗?”记者打趣道。
“不,这是烘烤壁画的专用炉子。”王爱文解释道,“壁画与周围的泥土紧紧连在一块,泥土湿度大,必须用炉子将壁画烤干,才能揭取。”
经“烧烤炉”高温烘烤,壁画上冒出一缕缕白雾,灰色的壁画渐渐变白,花纹的颜色也变得鲜艳、清晰。
墓道较深,为了让壁画充分受热,我们在墓道内搭了几根铁管,用钢丝将炉子吊起来。反复移动炉子、搭架子,都是“重体力活”,再加上炉子的高温,我们一会儿便累得大汗淋漓。
锅里熬的原来是揭画用的胶
“这是你们的午饭吗?” 我们见工作人员丁永俊正在施工棚一个角落里用电磁炉和铁锅“熬粥”,便这样问。
“我这是在熬胶呢,壁画烤好后,我们要用这种特制的桃胶将壁画粘在纱布上,这样才能将壁画取下来。”丁永俊一边用木板反复搅动沸腾的“粥”,一边笑道。
技术人员苏东黎则站在墓道边,拿着玻璃量杯,仔细调配各种药物。玻璃量杯装的是B-72、丙酮等化学药物。
“这些药物用于封护壁画,能起加固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壁画。”苏东黎说。
戴防毒面具喷洒药物
工作人员杨蕊不仅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手套,还戴了一个防毒面罩。
“丙酮有毒,容易侵蚀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所以,使用时要戴上防毒面具。”杨蕊解释道。
我们学着杨蕊的样子,拿起盛满药水的喷壶,蹲在地上,给已经烘烤干的壁画喷药(如图)。
野外工作,喝口水也难
干了几个小时后,我们觉得口干舌燥,顺手抓起墓道边的一个水杯一饮而尽。
“咦,这可是小苏一天的饮水!”王爱云“心疼”地说。
原来,考古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喝水是难题,大家早晨出门时带一杯水,渴了就喝一口,凑合着喝一天。
“你们女同志经常在黑乎乎的墓道里忙活,不害怕吗?”我们问。
苏东黎说:“刚开始干这项工作时,我每次走进墓穴就心里直发毛,腿抖个不停。干了几年后,我慢慢地习惯了,在这里干活就像在办公室上班一样!”
壁画修复后,可供市民欣赏
苏东黎说,这幅“左青龙右白虎”壁画是洛阳文物考古史上最大、最漂亮的唐代壁画,不仅有文史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可供美术爱好者临摹、学习。
这幅壁画为什么不能原址保护?王爱文说:“原址保护容易造成文物的进一步损坏。我们将其揭取后,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修复、展示,让市民和中外游客有机会欣赏原汁原味的唐代壁画。”
目前,古墓博物馆正在筹建河南壁画馆,该馆已经揭取了许多从西汉到宋金时期的古代壁画,总面积有400余平方米,估计2010年可以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