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人的周山森林公园。(资料照片) 王联营
摄 | |
核心提示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追寻这份和谐,洛阳市从2001年开始加快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的步伐,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相继建成了周山森林公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四大城市森林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洛阳周边 呼唤绿色
几乎是在不经意间,数万亩森林公园的绿色,铺染在我们城市的周边。居住在古都洛阳的人们,节假日外出休闲的步伐越来越多地停留在这几个森林公园。去周山森林公园赏花,上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尝果,进小浪底森林公园戏水,到上清宫森林公园踏青……在这里,人们似乎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树木在张扬生机,花儿在绽露娇艳,鸟类的歌唱,昆虫的忙碌……久违了的自然景观显露出最真实最美丽的一面。
但这些美的享受,在7年前仿佛还只是一个梦想。
洛阳,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2000年之前,她的周边却比较荒芜,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王联合这样形容:龙门西山光秃秃,周山顶上黄土露,风吹沙走遮望眼,尘土飞扬城四边。
当时的大气环境监测显示:洛阳市总悬浮颗粒物常年超标,全年空气受轻度污染的天数大于空气良好的天数,治理自然扬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的一项民意调查也表明,人居环境是市民最关心的大事之一。市民们渴望城市周边绿起来,美起来,建起绿色屏障挡风遮沙,并向城市输氧。
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植树造林。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市委、市政府就想利用举办牡丹花会的契机招商引资,进行周山绿化工程。然而不够理想的地理环境、庞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回报周期使众商家望而却步。
时间的光影在人们的期待中变换到了新千年,一场“绿色革命”终于在洛阳拉开大幕。
回忆起四大森林公园中最早开建的周山森林公园,时任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周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负责人的赵安林颇有感慨。
在他的记忆中,最早的城市森林公园雏形构想是4个字——城市绿地。开发城市绿地的第一步是规划,1999年10月,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开始对周山进行勘察,规划绿地。作为一名老林业人员,赵安林协助工作,负责了解规划区域内荒山荒地面积。当年12月,整个勘察工作完成,初步设计也已形成书面说明,绿化周山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因各项条件均未成熟,周山又沉寂了一年。
直到2001年2月28日,经过充分酝酿,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绿化周山、龙门山的决定》:对孙辛路以东,土桥沟东西路以南,秦岭防洪渠以北,三山行政村以西的1500亩土地和龙门山5000亩土地进行绿化。周山、龙门山绿化工程指挥部随即成立,市绿化委等5家单位联合发出了“绿化周山、龙门山,建设美好家园”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机制改变 “市场”植树
今年54岁的赵安林回忆起往事时,表现出了让人惊叹的记忆力:日期、树种、土地面积、植树棵数……枯燥的数字在他的嘴里马上鲜活起来,还原成一组组精彩的画面。而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招标。
“那是在2001年3月10日,周山一期绿化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工程指挥部组织了一次公开招标:把1000亩绿化区划分为15个标段,招标内容既包括挖树穴,也包括植树和一年的管护。只要投标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证照齐全的造林绿化公司,都可以来参加。为避免中标后违约,投标时要先交保证金,合同期限是一年,我们先付30%的承包款,一年后如果树木成活率超过90%,再付清承包款,树木成活率低于90%的,按死亡株数从剩余承包款中扣钱。”
“这在当时是个新鲜事儿!连我在内的5个人组成了技术组,负责确定标底。那时候,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许多家有实力的公司都来投标。最后有14家公司中标,其中一家公司中了两个标段。”
实际情况是,一年后,周山一期绿化工程所植的21个树种、19万株,成活率达到95%。这种“公开招标、业主负责、企业承包、质量监理、跟踪审计、按成活株数结算”的市场化造林机制同样应用在了周山二期土地绿化和小浪底森林公园的建设过程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的土地绿化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采取“政府搭台,业主唱戏,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将农民土地返租,由承租各公司按市定规划造林并进行后期维护,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时任市林业局副局长的李广庆也是一位
“老林业”,多年来从事林业工作的他对植树主角的变化感受很深:“2001年以前的义务植树,多是单位组织,场面浩大,虽然人们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栽种技术低,‘重栽轻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树木成活率低,‘年年栽树不见树’,今年挖去年的老树坑!”
李广庆说,市场化造林机制具有很多优点:栽种技术有保证,后期管理跟得上,而且通过招标,植树造林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造林采用新机制,把保证苗木成活率作为重中之重,是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全民参与 绿满城郊
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是一次全民参与的过程。2001年开始,周山、龙门山地区的农户拥护并接受“以粮代赈,退耕还林”政策;市妇联连续两年开展巾帼绿化月活动,进行义务植树;各区政府组织建设森林公园义务劳动;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电业局通力协作,植树造林、铺设水管、架设电线、修路搭桥;全市机关、企业、学校、群众团体以及全市人民踊跃捐款3900余万元,所捐资金不仅保证了绿化周山、龙门山的需要,而且支援了其他绿化工程的建设,上清宫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及各森林公园内主要交通干道等也都从中受益。
让我们回顾那些难忘的时刻——
2001年3月,周山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开始实施。
2002年3月,龙门西山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开始实施。
2002年12月,小浪底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开始实施。
2003年10月8日,周山森林公园举办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免费对广大市民开放。
2003年12月,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初步完工。
2004年2月,上清宫森林公园建设拉开帷幕。
2004年7月,上清宫森林公园建设初步完成。
2004年8月,小浪底森林公园绿化工程通过验收,初步完工。
…… ……
2001年以来,4个城市森林公园绿化面积达到
1.7万余亩,其中周山森林公园1500亩,龙门西山森林公园8280亩,小浪底森林公园4000亩,上清宫森林公园3000亩;共栽植各类树木100余种、300余万株,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均超过95%。昔日黄土裸露的荒丘,现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
周山森林公园建成仿古汉亭,初步形成常绿与落叶树种相间、观花与观叶树种相衬,乔木与灌木错落有致的园林化景观;上清宫森林公园修建了小游园,并设置造型别致的仿树桩桌凳,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龙门西山森林公园银杏山庄附近,建设了茶舍、钓鱼池、酒店、农家乐等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小浪底森林公园建成观景台,水上景观与绿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各园区内树木长势喜人,部分地块已蓊郁成林,不仅美化了景观,防风固尘、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也已初步显现。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为洛阳市区添置了“绿肺”和“制氧机”,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记者来到周山森林公园,踩着落叶铺地的林间小径,金黄的树叶簌簌而下,柔柔的光影充斥着林间。举目西望,夕阳微笑着染红了暮霭中的山麓,暮归的人们哼着悠闲的小曲……在这年轻的森林中,你又一次感受了生命的美好与从容。
城市森林公园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
房地产开发商们也看到了城市森林公园的潜在价值,纷纷在森林公园周边“圈地”盖楼。周山森林公园附近“山水富地”楼盘的销售人员说:“尽管这个森林公园到市中心区的交通不是特别便利,但是它特有的优美环境还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房。”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也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实惠。高新区土桥沟村党支部书记申金忠说:“村民们承包了经济林,果子在公园里就能卖个好价钱。村民们在公园里锄草、防火,不用出远门就能打工了!经济条件改善了,村里的男娃比以前好说媳妇了!”
■相关链接
城市森林公园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改善城市环境和满足城市居民对森林多种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城乡一体生态建设趋势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森林公园不同于传统强调林地面积和林分结构的森林概念,它强调的是以森林、树木为主体的绿化模式,片林、林带、林网相连的网络布局,自然林为主与园林景观点缀相结合的配置结构,森林、树木与城市建筑相互掩映的森林效果。城市森林公园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生态建设格局的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