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龙泉书院说“寄胜”
几多欢喜几多愁
夺锦之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龙泉书院说“寄胜”
几多欢喜几多愁
记者 陈旭照 文/图
  匾额状况:“寄胜”匾额长1.8米,宽0.8米,上款为“丁丑季夏”,下款为安德卢道悦书”。匾缺上框,现存于偃师市山化乡寺沟小学内。

  专家评析:寄,寄托。“寄胜”有寄情于山水名胜之意,用来表示匾额所在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

  “寄胜”匾原来的寄身之地是位于寺沟的龙泉书院。关于这个龙泉书院, 由偃师市古都学会和偃师市地方志总编室编辑的《北宋会圣宫史话》中有所记载,文章不长,不妨抄录如下:“坐落在温泉池畔,与龙泉寺相依为邻。清康熙四十三年,即公元1704年,由知县卢道悦创建。每岁上巳,农历三月三日,邑人修禊。夏日涧柳绿缛,红渠舒锦,飞阁轩敞,依栏消暑,下临清池,锦鳞游泳,良胜迹也。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卢道悦再次增修建亭,亭曰‘寄胜’,为觞咏之所。”

  多么令人神往呀,“邑人修禊”、“觞咏之所”,一下子让人想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可惜的是,等我们赶到寺沟采访时才知道,这个令人神往的龙泉书院在若干年前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们只能从在它旧址旁边建起的龙泉小学教室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中,遥想它当年的风韵和神采。

  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足迹所到范围的扩大,我们惊奇地发现,不只是龙泉书院,还有龙泉寺、龙泉、鄩溪、会圣宫、卢医庙等等,寺沟的沟里沟外,竟然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寄胜”之“胜”,真乃名不虚传!

  寺沟里面思鄩溪

  寺沟实际上是一条土沟,是北邙山深厚的黄土层历经雨水冲刷而成的深壑,就像陕北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蜿蜒曲折,沟两边高高的崖壁上,还能看见残存的窑洞痕迹,这是曾经的寺沟人居住地,曾经的鄩溪就流淌在这条沟中。寺沟一带的名胜,实则全因鄩溪而来,所以,这“胜”,就先从鄩溪说起。

  鄩溪发源于山化乡山化村后面的邙山中,自北向南,曲折而来,出寺沟前行不远,汇入洛河,是洛阳东邙山上流入洛阳的一条重要河流。

  11月27日上午,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着,我们从寺沟南沿沟口而入,寻找鄩溪曾经的身影。跟龙泉书院一样,鄩溪在上世纪90年代就沟干溪涸了。虽然不见点水滴流,但从沟两边粗犷豪放的黄土崖上,从沟里笔直冲天的杨树林中,从脚下曲折蜿蜒的小径里,我们依然能隐约感受到鄩溪当年的钟灵毓秀,仙姿妙身。

  陪同我们的是山化乡文化站站长、偃师古都学会的孔令轩老师,在他有关鄩溪的娓娓叙述中,不时引用历代文人骚客对鄩溪吟咏的诗句。忽然间我们发现,再过多地去追忆描述鄩溪的过去已是多余,这些精致凝练的诗句,不正是一种最精到的叙述吗?我们录下其中的几首,让读者在慢慢品味中,去体会千百年前鄩溪的丰姿神韵,也许更有意味。

  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的王世懋《宿暖泉寺》云:“莼菜鲈鱼反季鹰,扁舟欲发遇山僧。稻花香里流温玉,水月空中出圣灯。夜色苍苍嵩二室,秋风漠漠宋诸陵。村舂犬吠如相应,幽意令人忆右丞。”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曾任偃师知县的王泽长《鄩溪》云:“蛾眉黛色小桥西,细路斜回入眼迷。泉底穿沙深涧涌,山腰出牖抄林栖。风来翠盖归稻香,霜来红叶荡石溪。客门臾饶登屐晚,凤凰顶上有丹梯。”

  康熙年间偃师贡生张熿《鄩溪》云:“邙隈曲处细通流,泻出清泉赴洛东。大小珠飞翻浪碧,温凉玉剖信天工。夹林荷叶参差见,隔岸钟响远近中。佳境由来多寂寞,品题何幸有名公。”

  康熙年间曾任祁阳县令王顺《鄩溪览胜》云:“郊外寻幽路转西,夕阳晚照暮烟迷。参差曲径绕芳甸,远近回渊荡碧溪。雨打锦梭声细细,风飘翠丝叶萋萋。回看夹岸波光溢,老衲停餐正灌畦。”

  龙泉寺和龙泉

  龙泉寺如今还能看到,但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是上世纪50年代重新修建的,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现代感,只有镶嵌在寺庙墙壁上刻于清康熙年间的“古龙泉寺”碑,让你领略到龙泉寺曾经的沧桑。龙泉寺和龙泉书院相依相邻,想当年,一寺一院,这边暮鼓晨钟,香烟袅袅,那边之乎者也,意气风发,此情此景,如果能持续到现在,会让人有如何的惊喜和感叹呢!

  龙泉寺的创建者是元末明初的和尚释元长老,长老不知道从何方云游至此,被鄩溪周围绝美的湖光山色所吸引,遂动了修寺建庙的念头。释元在寺沟停下脚步,四处化缘,讲经说佛,动员周围百姓捐资建庙,善男信女感其真诚,纷纷慷慨解囊,终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大概在公元1380年,一座规模宏大的龙泉佛寺拔地而起,四方信众纷纷拜谒,龙泉寺声名远播,香火旺盛。鄩溪沟改名为寺院沟,简称寺沟。

  龙泉寺东侧,就是有名的龙泉,也叫温泉,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大池”。可惜的是,这个200多平方米曾经水深能没人的大池也在几年前干涸了,我们赶到时,只看到无遮无掩的池底,荒草遍地,寂寞苍凉。

  大池风华正茂时,池内有泉眼百余个,最大的泉眼有一丈见方,水温能达到40多摄氏度。在寺沟人的记忆中,大池永远是一个温馨的所在,每日里泉水汩汩,吐珠泻玉。在此洗澡、摸鱼、捉螃蟹、打水仗……多少欢乐与幸福随着笑声飘散四方。更有秋末、隆冬、初春时节,池内热气冲天,白雾缭绕飘在半空,若神龙升天,见首不见尾。

  会圣宫碑千年无言

  寺沟附近,还有一处不得不说的胜景——北宋会圣宫碑。

  会圣宫建于寺沟东的高地上,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是暮色四合,远远望去,夕阳似一个火球,正在慢慢下坠。夕阳中的会圣宫碑高大肃穆,似一个冲天巨人,默默矗立在一片青青麦地中。

  会圣宫创建于宋仁宗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是赵氏皇家太庙与行宫合二为一的一座豪华宫苑,欧阳修《会圣宫颂》说它“采《汉书》原庙之制”、“欲以盛陵邑之崇奉,昭祖宗之光灵,以耀示于千万世”。 其实,它就是宋朝的皇族在祭祀不远处的巩县宋皇陵时临时居住、休憩歇脚的地方。

  会圣宫碑立于会圣宫建成后的第四年,即1034年,它高9.2米,被誉为“中原第一碑”。碑上洋洋洒洒3000余字的碑文,也为全国碑文之最。

  历时近两年建成的会圣宫占地近百亩,“隐若中天,宛若仙域”,可惜的是,它没能像欧阳修期待的那样“耀示于千万世”,它仅仅存在了96年,便在公元1126年的11月17日,被金国西路军元帅粘罕带兵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只留下一通烧不烂的会圣宫碑,从古立到今,无声地诉说着大宋王朝的荣耀与耻辱。

  金人一炬,可怜焦土。我们离开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暮色深沉起来,苍茫的暮色中,天空中有哇哇乱叫的鸟儿飞过,不远处一片掉光了叶子的杜仲林中,一个牧羊人正在拢回他的十几只羊。冷风吹过,脚下的麦苗、身边的枯草随风摇摆,沙沙作响。“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此时此刻,心中涌起的,竟然是一种凄凉的黍离之悲。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