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座大桥宛如彩虹横跨洛河两岸。 |
|
洛河上的新洛阳桥。 | |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在洛水与黄河携手营造的冲积扇上,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根文化——河洛文化,中国民族最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就在河洛大地谱写,那大气磅礴的汉唐气象至今让人荡气回肠……
有河,就离不开桥,辉煌的文明也曾造就了伟大的桥梁。如今,穿城而过的洛河市区段,大大小小9座桥梁横跨其上,它们从一个侧面见证着再次走向辉煌的洛阳。
民国时代的缩影:“老吴桥”和“林森桥”
在如今的洛阳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残桥。西面上游远一点的,是“老吴桥”;东面下游近一点的,是林森桥,它们见证的是近代洛河桥梁的变迁。
“老吴桥”得名于屯兵洛阳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当时洛河上没有大型桥梁,不能通行军车,吴佩孚决定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1921年,吴佩孚发动社会各界出钱出工,开始建桥。此桥于1922年6月建成,长206米、宽6.1米,为当时中原地区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附庸风雅的吴佩孚将这座桥仍以“天津桥”命名。
“林森桥”得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32年,国民政府定洛阳为“战时行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下令成立行都建设委员会,筹建洛阳电厂,修建洛河大桥。可是,1932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又迁回南京,建桥计划被搁置。直到1936年大桥才动工,1937年8月建成。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猛攻洛阳。同年5月10日,为了阻止日军前进,国民党守军炸毁了“林森桥”。这座现代化钢筋水泥桥和它的前辈一样,也未能逃脱战火的洗劫。
新中国成立后,“两座半桥”连接洛河南北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的桥梁建设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作为“一五计划”中的重点城市,洛阳有拖拉机厂等多个大型项目同时开工,解决洛河的交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954年12月,洛河上再次响起隆隆的打桩声。1956年1月,一座总长421.2米、宽10.4米的悬壁钢筋混凝土大桥建成通车。洛阳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洛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桥。
为了减轻洛阳桥的交通压力,尤其是解决涧西区与洛南之间的交通问题,1971年11月,涧西区南昌路南端的洛河桥开始动工修建,人们习惯把这座桥称为“魏屯桥”,后来又称为“西苑桥”。这座桥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通过附桥架设的上水管道,把洛南的地下水引入市区,解决涧西区城市供水问题。1972年7月1日,作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工程,全长483米、宽14米的洛河桥建成通车,洛河上有了第二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洛河桥开工一个月后,郊区李楼乡自筹资金,开始兴建一座漫水桥。第二年5月,这座桥比洛河桥提前两个月竣工通车。该桥全长176米、宽6米,连通了老城区和洛南,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洛河上的两座大桥,再加上李楼乡的“半座桥”,构成了改革开放前连接洛河南北交通的桥梁体系。
改革开放,推动洛河桥梁建设大发展
改革开放是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洛阳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洛阳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洛河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先是老洛阳桥的“姊妹桥”。新洛阳桥位于老桥下游30米处,动工兴建于1980年4月,承担桥梁建设的是省建六公司——这家洛阳实力最雄厚的建筑单位,代表着当时洛阳的建筑工程技术水平。
在造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两台40吨的龙门吊,将136根重75吨的大梁吊装成功,创造了洛阳造桥史上的奇迹。在过河吊装时,工程技术人员大胆采用了“鱼钩法”,一举过河吊装成功。1982年12月30日,新洛阳桥建成通车,南北两端的绿化带和桥栏杆上的牡丹花图案以及大桥两侧的荧光灯,都让这座新桥显得格外美丽。
如今,新、老洛阳桥早已实现功能划分,新桥走机动车,老桥为慢车道,加上大桥北端建成的洛阳第一座大型立交桥,这里成了贯穿洛阳南北的交通枢纽,至今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2年10月,位于西工区东下池村和西下池村交接处的洛河上又出现了繁忙景象。随着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改革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大潮。洛阳也不甘寂寞,于是就有了牡丹桥的建设蓝图。
1992年11月,牡丹桥动工。可这座大桥自开建就命途多舛,建建停停。开工后,市公路总段很快完成了104根桩柱的浇注任务,大桥和北引线主体于1996年4月完工。然而,因资金短缺,加上南引线要通过隋唐城遗址保护区,大桥不得不停工,且一停就是3年。
1999年4月,作为洛阳新区建设的前奏曲,牡丹桥终于复工。有关部门修改了建设方案,同年11月26日,牡丹桥在历经磨难后终于建成通车!
牡丹桥全长1369.6米,宽34米,北接解放路,南连洛栾快速通道。大桥北岸是洛浦公园的牡丹文化主题区域,南岸则有国花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牡丹桥不仅成为洛阳南北交通枢纽,而且还成了展示洛阳牡丹文化的一个亮点。
随着牡丹桥建设吹响了新区建设的号角,作为新区建设的重要配套工程,王城大桥也于2004年5月开工建设。这座桥全长2180米,其中主桥全长700米,引桥全长486米,引线长994米。全桥按双向6车道设计,桥面宽36.5米,行车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
王城大桥开建时是洛河上设计标准最高、工程量最大、投资最多的大桥,但当时洛阳的综合实力已非昔日可比,因此这座雄伟的大桥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了。2005年6月19日晚8时30分,王城大桥举行了通车典礼。
在使用了30多年后,李楼乡那座被称为“半座桥”的漫水桥早已不堪重负,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现有的老桥下游修建一座桥。于是,2007年年底,一座长787米、宽12米的新桥横跨洛河南北。
更多美丽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大桥将跨越洛河
近年来,洛阳的发展日新月异,标志之一便是洛河上一座座新桥的开工建设。这些新桥中,既有已建桥梁的配套工程,也有展示洛阳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大桥。
去年3月,西苑桥上游两公里的洛河上,一座新大桥开始动工——瀛洲桥因位于瀛洲路上而得名,这是连接涧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洛阳新区的次干道,道路红线宽55米。根据规划,瀛洲桥北连高新区河洛路,南接新区的瀛洲路,总长1543米,其中桥梁长1160米;桥面标准宽度为28米,中间分隔带宽3米;分隔带两侧为两座对称的分离式桥梁;近期规划为双向4车道,远期规划为双向6车道;主桥设计时速为70公里。
计划总投资2.47亿元的瀛洲桥,由同济大学博士设计,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主桥中跨为高高隆起的“月亮拱”,寓意洛阳在“中原崛起”中向新高度腾飞。
2007年12月31日,另一座大桥也随之开工。这座桥位于洛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段,是洛阳首座双塔双索面斜拉式大桥。这座桥原名孙辛大桥,后采纳洛阳网友建议,被命名为凌波大桥。凌波大桥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科技之桥”,也是目前洛河上投资最多、桥面最宽的大桥。
今年11月,西苑桥改扩建工程开工。改扩建方案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和城市道路桥梁设计规范设计,不仅要对既有桥梁进行维修加固以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还要在其上游新建右幅桥以提高通行能力,改扩建后的西苑桥桥面宽36米。该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分离式双幅桥,类似于如今洛阳桥的“姊妹桥”。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可回望洛河上桥梁的变迁,一种情愫便油然而生:若问洛阳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桥。古代文明的辉煌让人缅怀,近代文明的沧桑让人唏嘘,而改革开放为洛阳带来的历史性跨越则让人豪情满怀!
相关链接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大型浮桥、最早的拱桥和梁桥,都建在洛阳。只可惜,这些桥梁皆因历代战乱毁于兵火或其他灾难。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写道:“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自秦汉以来,洛阳就有了桥梁,但屡遭兵火毁坏。西晋“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位,任命刘琨为冠军将军并率领禁卫军迎战前来讨伐的诸王联军,刘琨大败而还,“焚河桥以自固”。
作为隋朝的国都,京城洛阳被当成天帝的“紫微宫”,洛水被喻为天上的银河,架在洛水上的浮桥和宫城南边正门相连,就有了“天津桥”之说。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浮桥同样难逃兵火:隋末群雄并起,瓦岗军在攻打洛阳时将其焚毁。
唐初,在天津桥浮桥的遗址上重建天津桥。这是一座石基桥,又称“洛阳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这就有了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白居易这首《晓上天津桥闲望》描述了当时的美景。
可惜,自宋以后,洛阳日渐荒弃,建筑物大多被毁,桥梁破败,甚至毁坏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