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石井希望小学:托起山间的太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2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第一”备选25
石井希望小学:托起山间的太阳
记者 李喆 特约记者 王书林 文/图
  核心提示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提起这项工程,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出现那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教学条件落后、村民家庭贫困,我市一些山区学校相继陷入困境,不少儿童面临辍学。希望工程及时伸出援手,在部分贫困地区新建、扩建一批乡村小学,改变了孩子的命运。石井希望小学就是豫西地区第一朵开放在山间的希望之花。

  

  走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你可以在山坳里看到石井乡高高低低的建筑。来到这里打听第一所希望小学,当地人都会给你指路。这所被当地人称为“比乡政府还漂亮的希望小学”,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窘况:

  老教学楼千疮百孔

  “别看我们学校不太起眼,历史却很悠久,恐怕一时说不清楚,我给你拿几张草图看看吧。”石井交通希望小学校长李敏生的校史讲述,从几张速写开始。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一家学堂在石井村石井东寺(金泉寺)创立,名为县立第四小学,又名金泉小学,教室即为原寺庙的几幢建筑。1945年,当地绅士张文楼出面,在寺庙旧址上建起一座“七间楼”。1985年,村民又集资在七间楼东建了一座砖混结构的两层楼。

  1988年8月,学校的初中部被分出后,原学校改名为石井小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学校的校舍条件已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1985年新楼的4间教室情况还好一些,在‘七间楼’里上课可是真受罪。”李敏生指着草图说,“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下雨天漏雨,刮风时透风。”更要命的是,该楼的二楼楼板是用皂角木拼接而成的七八厘米厚的木板,由于磨损严重,学校在木板上铺了一层红砖,分量大增,大家只能在一楼支起一根根木柱,顶住楼板以防坍塌。后来,一楼的天花板上又铺上了塑料布,目的是防止灰尘和杂物从“楼板”日渐增大的缝隙中掉落。

  李敏生说:“孩子入学时,老师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上二楼不要跑动,不要乱蹦乱跳’。就这我还做过几次噩梦——正上着课,我们一下子掉下去了。”

  高年级学生还能用上带斗的老课桌;低年级学生用的桌子就是一块木板钉上4条腿。至于凳子,有条件的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没条件的学生只能捡砖头凑合着坐。

  1992年,时任该校校长的赵振卿实在坐不住了,便到乡里求助,乡政府也无能为力,赵振卿只能空手而归。

  曙光:

  洛玻集团伸出援手

  赵振卿眉头不展的样子,打动了时任石井乡党委书记的李冠达。“李书记叫住我,想了想后跟我说:‘咱去城里想想办法吧。’”时隔多年,赵振卿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洛玻集团经济效益比较好,我们找来找去,最后决定到洛玻去碰碰运气。”

  洛玻集团团委的人接待了我们。几个星期后,该厂数十名青年团员来到学校,看到学校的穷困面貌后,他们纷纷表示要捐款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更大的惊喜等待着石井村的乡亲们:洛玻集团党委决定,捐助10万元以及260平方米玻璃、3箱灯泡,设在团市委的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也决定拨款4.5万元。

  城里传来的好消息让乡亲们激动万分——短短20天,石井村村民自发集资5万元,加上县政府、县民政局、县教育局、乡政府各送来的5000元,1993年8月6日,豫西地区第一所希望小学——石井希望小学举行奠基仪式。

  这一天,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可孩子们凌晨6时就自发地来到奠基仪式现场。到了午饭时间,还有很多孩子没走——他们望着这热闹的场面,在心中默默地描绘着未来的新教室。

  该工程将学校10余间旧房及3孔旧窑洞拆除,在“七间楼”前建起了一座两层教学楼。这座教学楼共有10个教室、4间办公室。另外,学校大门两侧还新建住室窑3孔、门面房两间,楼前广场上还建了两个漂亮的大花坛。

  沸腾:

  希望小学矗立山间

  1994年8月16日,石井希望小学建成剪彩仪式在学校大门外操场上举行。一大早孩子们就跑到外河滩排成长队,欢迎前来参加剪彩仪式的副市长查敏、洛玻集团总经理郭晓寰以及县、乡领导。石井中学的女学生准备了3个多月,元古洞村的锣鼓队赶了十几里山路,就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看看他们的花鼓表演。

  这一天,石井村像过年一样: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家长们沿街放起了鞭炮,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马忠臣委托有关人员送来了热情洋溢的题词:“满山红叶秋色浓,携手育人情意深。”乡亲们则在村后山中精挑细选了半个月,找出一块三角形的石头作为石碑,请人撰写了《兴建希望小学碑记》(右下图),刻于其上:“石井小学创办于1921年,校舍原系明代金泉古刹,虽屡次修葺,终显陈陋。希望工程伊始,洛玻集团公司捐助石小实施希望小学建设,赢得市、县团委,县、乡政府及村民之敬重与支持,共捐资20余万元。旋于1993年8月破土,翌年8月告竣,建千余平方米教学楼一幢及围墙、校门等。石小面貌一新,成洛阳市首家希望小学。为铭记希望工程之恩泽及洛玻集团之美德,特勒石镌文,昭示未来。”

  在新教室里上的第一堂课令人难忘。李卫星老师当时教四年级数学,在他的印象中,同学们很少有集体走神的情况,可是那天同学们几乎没人看他:坐在窗边的,盯着玻璃窗发愣;坐在墙边的,老是伸手摸摸那白墙;有些学生则对吊灯很感兴趣……李老师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就连他写板书时,也对崭新的玻璃黑板感到新奇。下课了,大家都没有动——取代了钟声的电铃声还需要大家适应呢。

  前进:

  城乡携手共创未来

  1994年秋季开学时,石井希望小学学生一下子多出50余人,一些新生甚至来自附近乡镇。

  现任石井村村支书的于五奎说,他儿子当时就在该校上学。希望小学建成后的一个多月里,儿子每天回家后就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在新学校里的所见所闻。

  “他说的很多东西,比如玻璃黑板,还有一些学习用品,我以前听都没听说过。”于五奎说,“学校建成后,城里仍然给我们很大帮助——不仅是钱和物,他们还让孩子们接触到很多外面的东西,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

  以下数据也许很能说明问题:1996年、1997年,在洛玻集团、新安县教委及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新添了课桌凳、图书,其中洛玻小学捐书1000册。学校还购置实验台24个、图书架9个、仪器柜10个,使学校的各种教学仪器及实验工具得到充实,做到“四室”(电教室、仪器室、图书室、器材室)俱全。

  1997年5月10日,日本记者到该校采访,不久,该校学生收到日本小学生写来的信和赠送的学习用品。

  此外,1992年至1995年,该校部分教师先后来到洛铜子弟小学、洛玻小学听课,与这里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1999年4月,白马集团子弟小学部分师生到石井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一年后两所学校的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动。一首诗记录了城乡小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白马集团亲上亲,城乡携手共奋进,送来素质高一筹,捎走诚恳重万分。蹲身扼腕话侃侃,擦肩接踵语频频,念怀永久永怀念,百里之外有连心。”

  2001年春,因为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石井村一分为二,一部分搬迁至孟州市,另一部分搬迁到目前的新村址。为此,交通部第七批驻洛扶贫组联合江苏省南京市3家单位,为学校捐款13万元,村民也再度集资几十万元。新的石井交通希望小学于2001年6月1日奠基,2002年4月正式开课(左图)。目前,该校共有12个教学班、620余名学生。除了远程教育外,高年级还开设了微机课。

  石井乡中心学校校长李克西说,目前石井乡共有希望小学及教学点17个,5000多名学生因此受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石井人通过希望工程走了出去,上大学,学技术……学有所成后回来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回想当年,我们石井人真的要感谢希望工程,是希望工程给石井带来了新希望。”

  

  相关链接:

  实施希望工程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失学儿童的迫切愿望。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条件的差异,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许多小学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濒临失学。本着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方针,开展希望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兴办教育,正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为广大民众参与发展教育开辟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市希望工程自1992年正式启动以来,截至今年年初,累计筹措资金超过5500万元,建设希望小学302所,救助贫困儿童3万余名,并对1500余名特困大学生进行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