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浪底“调水调沙”,如今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观瀑节”。 (资料图片) | |
阅读提示
“圣人出则黄河清”,语出明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古时的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黄河水清是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唯其难得,便有了“黄河千年一清”的说法。
如今,从洛阳市区驱车向北40公里,在小浪底大坝附近,高峡平湖、一碧万顷的壮丽景象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潮起伏。是的,这里的黄河水是清的,甚至连这里上下游很远的地方,黄河水都是清的。
这全是因为有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它让中华民族“黄河变清”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更因其“千年一遇”防洪标准,可保黄河岁岁安澜。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最好见证。
黄河安澜百年大计 关键工程选址洛阳
黄河和洛水形成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炎黄子孙,产生了华夏民族。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古至今,黄河泛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治理黄河当成头等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黄河岸边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3年,黄委会组织力量进驻小浪底,开展勘探和测量工作。
1957年4月,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电站动工,然而仅靠三门峡水电站,还不足以保证黄河下游的安澜。
1963年,小浪底工程选址勘测报告被正式列入议黄日程。
1987年2月,国家计委立项。
1991年4月9日,经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工程项目。
位于洛阳以北40公里处的小浪底,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坝址控制流域面积达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它也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
挑战世界级难题 奋战十一载告竣
治黄谈何容易!小浪底工程上马时,决策者和建设者可谓慎之又慎。
在建设技术难度上,小浪底工程有3项“世界之最”:它是世界坝工史上洞室布置最密集的水利工程;有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进水塔;导流洞后期增设3级孔板环改建为永久泄洪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此外,小浪底主坝基础覆盖层深,防渗墙厚;坝址附近岩石破碎,地下厂房、进出口高边坡支护要求高。
参与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坝址北岸的洞群和地下厂房,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把整座大山用钢筋和水泥浇铸、铆焊而成”。
在施工难度上,小浪底大坝是全国最高、填筑量最大的土石坝。所用的土石就地取材,竟然把附近的大山整体挖掉搬走,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尽管困难重重,小浪底工程还是按照计划向前推进,主体工程分期分批依次按计划完工。在此之前则是旷日持久的国际国内招标,招标过程也堪称中国水工史上的一大奇迹。
1994年9月12日,随着李鹏总理下达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令,小浪底沸腾了,一场跨世纪治黄大会战就此打响……
1997年10月28日10时28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抛入黄河,锁住龙口,大河截流成功!
1999年年底,小浪底水利枢纽第一台机组发电。
2001年12月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竣工。为了这一天,中外建设者整整奋战了11年!
大河张开臂膀 迈步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的“开放”,就是指对外开放。从对外开放这个意义上说,小浪底水利枢纽堪称典范。
作为治黄史上迄今最为宏伟的工程,小浪底工程引进世界银行贷款11.09亿美元,并按世界银行规定进行国际招投标,选择承包商,成为我国首次全面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大型水利工程。
母亲河以博大的胸襟广纳天下河工。一时间,来自51个国家的700多名国外承包商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云集小浪底,在20多平方公里的施工区摆开战场。
小浪底工程土建国际标由大坝标、泄洪排沙系统标和引水发电系统标组成。大坝标由黄河承包商(责任方为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施工,泄洪排沙系统标由中德意联营体(责任方为德国旭普林公司)施工,引水发电系统标由小浪底联营体(责任方为法国杜美思公司)施工。
在与西方人并肩作战、与国际惯例接轨时,中西方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
在碰撞中,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农民王凤兴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先是他揭发外籍工长的偷工行为,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出版的《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中如此评价王凤兴:“一个受雇于外国公司的民工,表现出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
继而,王凤兴又因为考勤问题被外商解雇,全国舆论一时哗然。小浪底建管局专门举行了新闻恳谈会进行澄清:王凤兴因揭发外籍工长的偷工行为受表扬,因旷工被辞退,都是小浪底工程管理严格的表现。
碰撞中达成共识,磨合中推动合作。作为治黄史上首次大规模与西方人合作的范例,小浪底工程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沿黄20万移民 舍小家顾大家
移民,历来都是工程建设中的敏感问题,世界上不乏因移民问题导致工程进度放慢甚至下马的先例。在小浪底工程建设中,移民任务也十分艰巨。根据规划,小浪底移民项目包括施工区移民、库区移民和特殊专项工程3部分,移民人口20.14万,其中我省移民15.94万人,安置区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16个县(市、区)。
新安、孟津两县的沿黄群众,以大局为重,作出重大牺牲。但毕竟故土难离,当年记者在采访中曾目睹一位老年农妇为了守护老伴儿的坟,死活不愿离去,最终被儿子背走了……
要搬迁的不仅有沿黄群众,还有地面和地下文物。以新安县石沃石窟为例,文物工作人员像护送婴儿一样为这些宝贝另选新址妥善保护。在保护性发掘中,很多考古新发现涌现出来,证明汉唐时黄河上就有大规模漕运的黄河古栈道重见天日,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小浪底库区移民分3期进行:第一期为180米高程以下及受影响的4.6万移民,从1995年开始到1997年6月底完成;第二期为180米~26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2.6万移民,从1997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第三期为265米~27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7万移民,从2000年开始到2003年完成。
2004年1月10日,水利部会同河南、山西两省对小浪底移民项目组织了竣工初步验收,评定质量为优良。
大黄河泽被中原 小浪底惠及子孙
在三峡和小浪底建设过程中,工地上各有十分醒目的标语。三峡的口号是“开发长江”;小浪底的口号则是“根治黄河”,凸显了小浪底工程的根本意义。
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建成后,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治黄的根本难题在“治沙”,这是一道横亘古今的难题。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然而这毕竟是“被动防守”,如此下去,小浪底工程难免会像有些专家担忧的那样,成为“第二个三门峡”。
2002年7月4日9时,随着小浪底水库巨大而沉重的弧形闸门徐徐升起,咆哮的人造洪峰喷薄而出,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调水调沙”原型试验,标志着中华民族治黄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试验连续进行了3年,小浪底水库配合其他水利工程,把2.6亿吨泥沙送入大海。在此基础上,2005年、2006年,调水调沙由试验转入生产运行,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
小浪底的防洪作用也经受住了历史考验。2003年8月下旬,“华西秋雨”使黄河形成罕见的秋汛。黄河防总运筹帷幄,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领军作用,与三门峡水库、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四库联调”,把花园口可能形成的5000立方米每秒~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削减至2700立方米每秒,减轻了下游压力。
20世纪90年代,黄河几乎年年断流,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了小浪底水库后,在黄委会的统一调度下,2000年至2006年,小浪底水库共适时向下游供水418亿立方米,黄河已连续7年枯水期不断流。作为黄河下游防凌的主要调控工程,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
小浪底水电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水电站,安装有6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大大缓解了河南电网的供电压力。
谁不想目睹母亲河的风采?谁不想看看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北方千岛湖”和“北方三峡”的美名正成为小浪底水库旖旎风光的最好注脚。如果有幸赶上一年一度的“小浪底观瀑节”,黄河一泻千里的壮丽景象会让炎黄子孙心潮起伏,热血沸腾……
“引黄入洛”工程 造福洛阳人民
洛阳人为小浪底工程的建设作出了巨大努力,如今小浪底水库要用涓涓清流回报洛阳人民了。
今年10月,“引黄入洛”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供水路线图显示,黄河水自黄河小浪底南岸引水枢纽工程自流而出,向南穿越邙山20公里长隧洞,流至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的涧河支流——金水河水库,然后通过水库开闸泄流至涧河,由涧河流入洛河、中州渠;黄河水注入金水河水库后,另一路往东经邙山渠流入瀍河。
一直以来,洛阳市都是从陆浑水库引水入洛。“引黄入洛”工程的实施,不仅确保近期洛阳城生态用水的需求,而且还能长远解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洛阳北部丘陵的缺水问题也有望得到彻底改善。
千百年来,让中国人民又爱又怕的黄河如今正在泽被亿万人民。站在小浪底工程极高之处,远眺这条奔流东去的大河,《黄河大合唱》中《黄水谣》那动人的旋律仿佛回响在耳边: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