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陵无言恨千年。 | |
今日地名:石陵
地方状况:石陵位于宜阳县城北方,是宜阳县盐镇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盐镇约20公里。所在地形为丘陵,属崤山余脉,村内有人口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姓白,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
村名由来:因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墓在村西,所以村子得名石陵。
割地称儿做皇帝
五代十国的历史中,石敬瑭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
石敬瑭祖上是沙佗人,西北的少数民族。沙佗人取个汉名,他的奴骨很小就显露出来。
石敬瑭的父亲是晋王李克用的部将,石敬瑭从小不好说话,喜欢钻研兵法,非常崇拜李牧、周亚夫等古代名将,长大后成为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的手下。李嗣源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功高震主,李嗣源后来受到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的猜忌。公元926年,后唐治下魏州发生兵变,李嗣源奉命率兵征讨。刚到魏州城下,还没来得及打仗呢,部下就发生了哗变,要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一时手足无措,进退维谷。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女婿石敬瑭给他吃了定心丸,石敬瑭说:“岂有领军在外,部下发生哗变,而主帅无事者?犹豫不决,必将自取其祸。”一番慷慨陈词后,小石自愿领兵三百,为老丈人作开路先锋,杀回洛阳。
女婿的开导让李嗣源反心下定,他带兵杀回洛阳,取得后唐天下,是为后唐明宗。老丈人做皇帝,女婿好处少不了,更何况在老丈人做皇帝过程中,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石敬瑭在朝中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位高权重,人人艳羡。
石敬瑭脑袋瓜比较灵,位高权重的日子里,他看出朝廷局势不稳,不久就要生变。为避开漩涡,免遭意外,他请求外调,做了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据说在太原他干得不错,体恤民情,断案公正,很得民心。
李嗣源死后,儿子宋王李从厚接位。李从厚当上皇帝,为了削弱藩镇的势力,来了个“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原本镇守凤翔的潞王李从珂被调为河东节度使,原本镇守太原的石敬瑭被调为成德节度使。这两人,较之其他藩镇,更是李从厚的眼中钉、肉中刺。
李从珂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一离开凤翔,必死无疑,因此举兵造反,并成功诱使前来征讨的皇家军队倒戈,带兵攻入洛阳,杀了李从厚。
李从珂上台后,已重新回到河东节度使任上的石敬瑭照样受到猜忌,他便也学李从珂的样子,反!李从珂大怒,派张敬达领兵围了晋阳。
石敬瑭怕打不过张敬达,听从幕僚建议,“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向契丹求援,“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这条件开得太丢人了,连手下都看不过去了,大将刘知远就劝他:“称臣就可以了,当儿子太过分了,多给财物就行了,别割地了。”可石敬瑭听不进去。
看到石敬瑭给出的条件,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过望,他的祖上曾数次入侵中原均无功而返,现在中原人主动送上门来了,而且条件这么优惠,傻瓜才不去呢!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杀将而来,大败后唐军队,解了晋阳之围,之后,又帮着石敬瑭长驱直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走投无路,举家自焚,后唐灭亡。
石敬瑭如愿以偿做了皇帝,国号大晋,定都开封,史称后晋。这一年是公元936年,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儿子”比“老子”整整大了11岁!
石敬瑭很守信用,他不但割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毕恭毕敬地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年给“老爸”送去金帛30万,还“吉凶庆吊,岁时赠遗,玩好珍异,相继于道”。有了如此听话的好儿子,契丹君臣自是趾高气扬,后晋的使者到契丹去,人家都不当人看,除了蔑视就是骂。朝中诸臣都感到屈辱,只有石敬瑭无动于衷。
已经没了脊梁骨的石敬瑭当了7年“儿皇帝”后,在屈辱中抑郁而亡。
敬瑭身死埋石陵
12月17日,我们到宜阳县盐镇乡采访,热心的乡党委副书记马海涛派人领着我们找到了对石陵历史颇有研究的白大发老师。
白老师告诉我们,石敬瑭死后,便被埋在预先卜好的墓地,先叫晋陵,后来叫石陵,石陵村名也因此而来。解放前,石陵村四周还有寨墙,寨墙上有3个寨门,南寨门上刻的是“石陵镇”,北寨门刻的是“古晋陵”,东寨门刻的是“晋陵镇”,3个门有3种叫法,但都与陵脱不了干系。
对于石敬瑭的死,当地有“明葬格子洼,暗葬虎峪沟”之说,传说虎峪沟的墓穴里棺材悬空,大铁绳兜着,曾经有人发现过,但后来又被埋住了,现在找不到地方了。
位于格子洼的明墓,民国时期有人盗挖,直井打下去,下面是一汪碧水,深浅难测,盗墓人一见这情形,不敢下了。后来盗墓事发,当地一些人以保护陵墓为由,撵走盗墓人,自己下去,想捡个便宜,但面对墓中那潭深水,仍是不敢进墓,最后只好封土了事。传说,墓里的水不是一般的水,有毒,人触之即死。
石陵村现在的人口中,一个姓石的也没有,倒有大部分人姓白。关于石陵村的白姓,又有一个传说,石敬瑭死后,后人在墓地周围为其守墓,渐成村落,但他的“儿皇帝”之羞已经成为后代不能承受之重,终于在某个时期,忍无可忍的石家后代集体改姓,将石字头上的一横移到了下面的口字中,成了“白”。
对于这改姓一说,在石陵采访到的村民,大都付之一笑:“瞎说呢。”曾有外地的石姓后代续家谱到此认同宗,被他们婉言谢绝。白大发老师告诉我们,白姓迁到石陵的时间很晚,大约是明末清初的事儿,离石敬瑭死去已经过去了700多年,因此“石”改“白”是一种很牵强的说法。
厚土难掩千古羞
采访结束时,在盐镇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位于石陵村西的格子洼,石敬瑭的坟墓,孤零零地立着,一代帝王,身后落得如此寂寞冷清,好不凄凉。
据说石敬瑭一当上皇帝就开始为自己选址造墓,撵风水从陕西秦岭一直撵到宜阳,才得到了这块风水宝地,背靠虎头山,南朝凤凰岭,山环水抱,负阴抱阳,很符合皇家择墓的标准。
可是,如此好的风水又有什么用呢?且不说富贵至极,到头来仍逃不过“荒冢一堆”,只说这千载的骂名,便是多大的风水宝地也承载不了的。
后人骂得最狠的,是石敬瑭割去燕云十六州,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这十六州的位置太重要了,它和长城互为唇齿,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重要屏障。割去十六州,等于大门洞开,自毁长城,不仅华北平原,而且整个中原都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之下,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饮马黄河。自后,从宋到明,400多年中,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历代中原统治者心中的痛,直到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它才重新被收回到汉族人的手中。
攀上高高的陵顶,午后3点钟的太阳从西南斜射而来,风中摇摆的枯蒿荒棘沙沙作响,似乎在怨恨身下埋着的,咋会是这样一具奴骨贱骸!陵墓中掩埋着的千年耻辱让人想起了古越国的勾践,屈辱侍人,勾践和石敬瑭是何其相似,有些地方,勾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博得吴王的信任,早日归国,他竟然主动去尝夫差的屎。
可又有谁说勾践下贱呢?毕竟,他一时的隐忍是为日后的东山再起,
“卧薪尝胆”的光芒早已将“吃屎”的耻辱掩盖。如果石敬瑭的“割地做儿”也是一种忍辱负重,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