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思考中,应该反思的绝不仅仅是足球圈内人士。当我们痛斥那些臭脚的时候,也许我们自身也应该反思。在这个层面上,一些缺席者,都本应该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救赎者。
举国体制
中国体育的一大法宝就是举国体制,它对中国的竞技体育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特殊的年代,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力量,在短期内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那么,举国体制这个法宝能否用到青少年足球当中去呢?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建立起从大众体育、中级体育、高级体育到精英体育的一整套完整的竞技体育体系,“从全民参与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举国’”,但他也承认,决策阻力小、组织环节少、资金集中快等,都是现有体育体制的优势。
有消息说,各省的体育部门在逐渐恢复自己的青少年球队,例如辽宁。这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永不为迟,也是体育管理部门应尽的责任。
教体合作
谈到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教育部门的作用不可或缺。有专业人士甚至认为,若要发展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教体合作应该是最佳的方式,其中教育部门应起主体作用。
可现在,教体在这方面有些脱节。
还以辽宁为例,辽宁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在2003年确立了28所重点足球小学,2004年、2005年时全省的小学生联赛就非常红火。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惜到了中学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引,球队都散了,苗子们又都回到了课桌上。
社会办的足校,教育部门又很难管理下去,结果成了足球的“集中营”,而没有正常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前途可想而知。一位辽宁的基层教练就感慨地说:“孩子们真是一批一批地被废啊!(由于缺乏教育,)很难找到工作的他们成了地道的文盲加流氓。”
根据国民体质调查的结果,中国的孩子们中,“胖墩”和“眼镜”越来越多,本可以挽救这一切的足球又在一边“饿”得要死。
目前,“阳光体育”要让孩子们每天享受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就是教体合作很好的范例。足球能否享受这股春风?
足球的出发点
在以前火热的足校中,很多很多的家长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送孩子来的。他们只看到了极少数顶尖的职业选手的丰厚薪水,而忽视了其他一切。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要么就是挣大钱的金饭碗,要么就是耽误学习的罪魁祸首。
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朱和元说:“孩子踢球首先要有兴趣,但由于人们过分看重成绩,对足球的出发点有失偏颇。”
和国家队、俱乐部队不一样,青少年足球的目的不是成绩,而是热爱与健康,是培养孩子的拼搏、合作与奉献意识。
再说了,下班了去给孩子踢比赛加油,难道不比打麻将更好吗?
自宋以降,国人重文轻武、忽视体育的心态,虽然在渐渐削弱,但或多或少还在起作用。
要改变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足球人的责任,或者不是足球人能担负得起的责任。
(树文 刘卫宏 李铮 岳东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