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世循祖宗门风
半生育读书种子
不拘小节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一世循祖宗门风
半生育读书种子
记者 陈曦 文/图
  匾额状况:“十还小园”匾长96厘米,宽40厘米,保存较完好。匾文楷书阳刻,匾文左右以花卉图案装饰。

  专家点评:此匾属于宅室堂号匾额,通常设置在宅院屋舍的门楣之上,充分显示出主人的志向性格、情趣爱好,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

  先祖遗风世代传

  涧西区工农乡王祥河南边的尤东村内,规整的新式农家院落随处可见。循村道步行至村子深处,一座土丘颇为突兀。丘上终日一片寂静:除了居于此处年过七旬的尤春光夫妇二人,仅数间新式瓦房、几处古屋。丘上还有一个古老塾屋,掩于深草、枯树中。这间面积仅10余平方米的古屋,如今虽被尤氏老夫妇用于贮存柴草,但其门楣上方雕于四块青砖上的“十还小园”匾文仍十分清晰。每逢年节,尤春光老人都要架上梯子,擦拭匾额。

  “十还小园”匾的由来,就源自这塾屋曾经的两位主人。

  尤家沟村(包括今尤东、尤西两个行政村)自古为尤姓族人所居,古称雁门屯,约于明代改称尤家沟。明末,尤氏族谱于战乱中遗失,后尤珍、尤玠两兄弟以进士尤海为始祖,重修族谱。尤海的十世孙中有尤模、尤楷两人,前者有大柱等5个儿子,后者有大体等3个儿子。而在同族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尤大柱,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成为后世族人楷模。

  据尤东村老人所述,结合村中数通古碑考证,尤大柱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考中举人。他进京参加会试之前曾向人问卦,求问前去京城能否金榜题名,得到答复:名字取得不佳,“中举有余,进士不足”。大柱闷闷不乐回到家,做了一梦:梦中莲花绕体,香气四溢。向往莲之高洁的他便改名“梦莲”,以求功名仕途顺遂。

  改名“梦莲”虽未使尤大柱取得进士功名,但因为他学问精深、年资长久、品行端方,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丙戌大挑中被授汝阳县训导之职,步入仕途,后因能力突出,官声又好,被保荐为知县,历署阜平、南和等县。为官近30年后,尤梦莲向朝廷告老,返回故乡尤家沟。据《洛阳县志(抄本)》记载,梦莲为官“清廉慈惠”,常说:“刑法当宽处则宽,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能省时即省,丝毫皆下民脂膏。”他去任时,“黎民焚香遮道,呼为青天”。

  回到家乡,尤梦莲本想重修祖屋,奈何两袖清风的他除了数担图书,竟无财力购置足够建房砖石。恰逢村子附近砖瓦窑烧砖失败,烧了“红窑”(古人建房多用青砖,烧出红砖则为工艺上有疏漏,红砖属残次品),梦莲乃廉价购之,重修祖屋。

  回到故乡的尤梦莲尽其所能教化尤氏宗族子弟。村中尚存的一块立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戒赌碑”,便为尤梦莲亲手撰文,其子芳春所书。碑文记载,当时尤氏族人赌博之风甚烈,担心不良风气散播的梦莲召集族人,“合村共议禁赌”,并依照清朝禁赌条例“议定罚规”。处罚的原则是“先宽后严”,其目的是让尤氏族人懂得“上有国法之严足以令人畏,下有乡罚之辱足以令人愧”,以取得“可以儆诫子弟,世世遵之”的效果。而罚款的去向也十分明白:“充入公项,以备公费”。

  尤梦莲去世后,村中人为念其功绩,也为使良善的家风传扬,在村子大路旁为其立下石碑。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通碑历经磨难后已于近年不知所踪。我们自梦莲六世孙、66岁的尤克奇老人家中获得碑文内容,其上显示,立碑者除了尤氏族人,还多有异姓晚生,足见当年梦莲为后人带来的影响。

  淡泊名利的私塾先生

  在受尤梦莲影响的族人中,便有后来撰写“十还小园”的私塾先生尤兆奎(原名重华,乡试得中后改名兆奎)。

  为官近30年的梦莲出身草根,又以训导之职开始仕途生涯,使他在任上便十分体恤学子,常与读书人交流切磋学问。返乡后,除了钻研学问,他勉励族中子弟要刻苦读书,对于尤兆奎这个曾孙辈的孩童更是十分喜爱。

  尤兆奎为大体(梦莲族中同辈长兄)曾孙。据卒年推算,他生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清光绪年间参加乡试取得秀才功名。据尤兆奎孙子、74岁的尤春光老人讲述,兆奎深受家风熏陶,自幼聪颖好学,成日读书而不觉辛苦。

  青年尤兆奎始终以曾祖尤梦莲为榜样,希望苦读多年后能求得功名,像梦莲一样光耀宗族门楣。聪慧的他也肩负着父兄的厚望:尤氏宗族分至大体一支后,还未有如梦莲一样学优而仕者。

  但他求取功名的路途十分坎坷。乡试得中后,他闭门读书,以备会试。但年复一年,屡试不第。虽每试均落孙山之后,但兆奎的喜探讨、善讲学颇得同族弟兄、后辈认同。

  中年之后,他求取功名之心渐淡。他开始想起自己的授业老师,一名何姓老学究的故事。何先生年轻时曾将自己反锁在窑洞内,每日吃家人送来的饭食一碗,立下誓言除读书取功名外此生不做他想。造化弄人,数十年时间,何姓书生竟连个秀才也未落得。他转而开馆授学,却桃李芬芳。

  梦莲晚年提携族中后辈的言行也让他有所感悟:效法祖宗不成,也要将所学所悟传与后人,使读书的传统在尤氏族人中延续下去。

  “吾家子弟,不可不读书”

  兆奎得亲友相助,建起私塾,授学与族人。他将一手创办的学堂起名“十还小园”,撰写匾文,并找到附近黑龙洞村高手匠人金大帅,将“十还小园”雕刻于长方形青砖之上,镶嵌到学堂正门上方。无论晨昏,尤兆奎家附近总能听到吟咏诗文之声。

  私塾学生均为尤氏宗族子弟。后自幼跟随尤兆奎读书的族弟尤生华也开始授课,私塾规模日渐扩大,后移至附近面积更大的一处宅院。至清末民初,在尤家沟附近说起“学董”,人人便知是尤兆奎,他满注心血的教育事业结出了累累果实。2008年12月29日,本报以《符家屯里大寿匾 雕刻精美传百年》为题,报道的符家屯新发现精美匾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联名献匾的诸多乡绅学董中便有尤兆奎。

  村中老人言道,抗日战争之前,两层的“十还小园”已藏满各种典籍,直堆至房顶。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雨中,年久失修的“十还小园”倒塌半壁,但经整修后,家人仍居于其中。塾屋中不再有读书声,但兆奎教导后人“吾家子弟,不可不读书”的话由其子宝凤、其孙春光代代流传。兆奎抄录并置于上房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对联,年节时总会被宗族后人拿出祭拜。

  而自“十还小园”匾额下走出的兆奎的学生,有从政者,有教书者,有经商者,许多人成就卓著,但也多以“不可不读书”为戒,喜读书、爱学问。

  数十年来,尤春光老人始终守祖屋而居。当年的塾师兆奎的旧居年久破败后,做过泥水匠的尤春光与老伴历时数月依古法自建起小屋,依然守着隔壁的“十还小园”。老人告诉我们,迁入新宅的子孙都忠厚孝顺,也都劝自己和其同住,但老夫妇还是想留在这里。老人说,这里是先人心魂所系,自己想多照看着匾额,不让它蒙尘。

下一篇4